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以青春之我,献青春力量
——读《青春之歌》有感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婕妤
“沉沉的黑夜,海水愤怒地冲击着岩石,发出惊心动魄而又单调寂寞的声响……”林道静心如死灰地走向大海,却不知她也即将意气风发地走向未来,余永泽的救命之恩不仅是对林道静生命的援救,更是对她意志再生的拯救。林道静如众多具有崇高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革命热情的青年一样,历经艰苦磨砺和改造,最终以加入中国共产党,使自己的青春意气肆洒于祖国的大好河山,将自己的青春力量奉献于中国的革命之路。
《青春之歌》作为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丰富阐述了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军侵略、拯救危难之中的祖国而顽强斗争的艰苦之路,同样充分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这本书以林道静作为小说主人公,通过林道静的曲折经历,讲述封建思想时代下,青年为抵抗命运不公、寻找个人出路、从而确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将青春投身于祖国发展中的伟大事迹。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代表,她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大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不甘心沦落为“花瓶”的命运,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企图利用阴谋之计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却又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显然,林道静也没有因此放弃,面对重重打击和艰苦挫折,她依然坚守初心,一往无前,她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个性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并在卢嘉州、林红等人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及“一二·九”学生运动,于革命实践中更加坚强、于政治立场中更加坚定。这种对自己人生的从不放弃、对多舛命运的永不服输、对艰苦生活的大无畏精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笔无价的财富,现如今的我们,和当时的林道静就是差不多的年纪,我们可以在林道静身上学到很多很多,无论是工作中、学习中还是生活上。
在《青春之歌》这本小说中,我始终觉得,作者想让我们在主人公林道静身上学到的东西除了是她那爱国主义情怀和英勇革命精神,还有她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以及对待社会的深度思考。这无不展现出林道静所代表的当时青年群体那份青春的激昂。青春岁月是绚丽多彩的,但同时也是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的。我们应当在有限的青春岁月里作出无限的意义和价值,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在《青春之歌》中我们可以深刻领略到林道静所代表的青年群体对于党的真挚依赖和浓烈情感,领略到他们的热血爱国之情,更领略到那个激昂澎湃的时代风云。
我们出生在和平年代,没有身处那个年代的艰难与困苦,也无法切身体会那个时期热血青年的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我们现如今享受着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胜利成果,在我们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应当不留叹息与遗憾,奋发图强,积极向上,活出属于我们年轻人的骄傲与自豪。
正如《青春之歌》中所说,“我们何必太伤感,一百年以后我们结局都一样。”竟然生命的尽头最终都是面临死亡,那我们何不歌颂青春、挥洒青春、赞扬青春……使青春化作歌曲,让青春唱于永恒,将青春留于心底,在我们的生命里,有值得我们在有限的青春岁月时光里应当努力做的事,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还是为了社会、为了祖国、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想,“我不愿意我的一生就这么平庸的、毫无意味的白白过去。”我与林道静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们虽不处同一世纪,也不处同一命运,但时代的号角吹响的不仅仅是她觉醒的思想,还有我渴望施展远大宏图的青春志向,我由内而外的感受到了一股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这激发着我前进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这条青春之路上,我将奋发前进,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