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长理沃土中的湖湘红色历史印记

作者:李伟    
2023-10-03     浏览(115)     (0)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来湘考察时,深情回顾了湘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贡献,并用“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寸土千滴英雄血,一步一尊英雄躯”高度评价了湖湘儿女的革命精神,要求我们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坚持赓续传承红色基因的长沙理工大学,每一寸土壤都见证着苦难而辉煌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湖湘红色文化。
  长理沃土见证了新民学会骨干早期“建党先声”的首创精神1913年春至1921年冬,青年毛泽东在长沙城南的湖南一师学习和工作8年多。在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创办《湘江评论》,创建了当时全国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学会的“同学少年”在猴子石、南湖港下水畅游湘江,砥砺品性;在妙高峰、金盆岭仰望星空,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在岳麓山、橘子洲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后来学会的大多数会员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学会成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先声。在轰轰烈烈的建党伟业中,蔡和森第一个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第一个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在党成立前的8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中,由湘籍共产党人参与发起成立的有6个。在1921年党正式成立时,全国仅有的58名党员中湘籍党员有20名,占到三分之一多;参加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湘籍有4人。湖南革命先驱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熔铸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长理沃土见证了毛泽东思想“武装斗争”的最早生动实践近代以来的中国,“无湘不成军”,深受湖湘先贤影响的青年毛泽东也酷爱学习和研究军事,并且敢于积极进行斗争实践。1917年11月,“浑身是胆”的青年毛泽东组织带领湖南一师二百多名学生志愿军和十几名手持真枪的警察,趁暮色潜伏在金盆岭等制高点上,通过火把呐喊声、鞭炮声、枪声和大胆的谈判,一举将溃退在长沙城南一带的一支约三千人的北洋军阀溃军全部缴械,使长沙城免于一场兵祸,这是毛泽东思想有关“武装斗争”的最早实践。
  长理沃土见证了“长沙保卫战”中华儿女的团结一心和敢于牺牲抗日战争时期,湖南人民进行殊死抗争,作出巨大牺牲。全国正面战场22次大规模会战中有6次发生在湖南,湖南是歼灭日寇最多的战场,牺牲最为巨大和惨烈的省份。在湖南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中共湖南地方组织起到了巨大的宣传、动员和组织作用,积极动员三湘子弟参军参战,奔赴抗日最前线。“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在长沙保卫战中,作为长沙城南的制高点的金盆岭,屡屡遭到日军的重点进攻。尤其在第3次长沙会战中,驻守金盆岭的中国军队1个营,浴血奋战,全部与敌同归于尽,这也是无数“日寇何足惧,湘人不可侮”的湖湘儿女浴火抗战的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在八年全面抗战中,只有3000万人口的湖南,共为抗日前线输送210多万兵源,仅次于人口大省四川,居全国第二。平均每15个湖南人就有1人参军抗战,居全国各省(区、市)人均参军数之首。无数湖湘子弟前赴后继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展现了气壮山河的抗战精神,取得了抗战“一纸降书落芷江”的伟大胜利。
  长理沃土见证了60多年办学创业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长理的荣光和历程是一代代长理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写就的。1956年春天,伴随着新中国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火朝天和轰轰烈烈,在长沙南城,开启筚路蓝缕、踔厉奋发的育才篇章。之后办学数次兴辍,历经艰难。到1978年,开办本科教育;到2003年,合并组建长沙理工大学。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长理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人才。从首届毕业生一根扁担进云南,到港珠澳大桥、南海岛礁建设,到洋山港,到黑色南北大通道,到科隆坡港口城,无数长理人奋斗的足迹,一代代长理人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铸就了“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锐意进取”的“铺路石”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扎根湖南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化内涵式发展,锚定“百强大学”建设目标,全面迈入本科、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新阶段,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记殷殷嘱托,赓续湖湘红色血脉基因,踏着红色的足迹,进一步发挥好红色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时代价值,在培养“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的长理特质人才的道路上愈发自信和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