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是一个聚焦于人文社会科学、涵盖众多学科领域的国际性论坛。如此规模宏大、学科云集的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海内外罕见。北京论坛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然而,每一年新论坛的来临,并没令人有陈陈相因、老生常谈之感。相反,每年论坛主题的提出,都显现着出人意表的新气象:不同的学科方向都在追循着在国内外领先的研究课题,聚焦新的议题;全球的高水平学者每年汇集于此,热烈地讨论摆在人类面前的新命题。这让北京论坛作为一场学术盛会,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也深刻地体现着“北大是常为新的”底色。
考古文博学院一直是北京论坛的积极参与者,在此前多届论坛中都主办或参与了相关分论坛。在多年的参与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变化。在最初的几届,我们主要是在探讨中国国内的论题。邀请国际上研究中国考古的著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开展对中国的古代文明进行研究。2010 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组成了最早走出国门开展发掘工作的考古队,前往非洲肯尼亚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和肯尼亚沿海地区出土中国瓷器调研。随后的十余年间,北大考古师生走向亚非欧的十余个国家,与当地的考古机构合作,开展考古发掘和调研工作。这当中既有与中国相关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项目,也有相当纯粹的外国考古项目,使我们的研究触角伸向了世界,也让我们在外国考古和一些国际性的研究课题上有了话语权。由此引领我国整个考古学界的学术视野走向开阔。我曾经在学校的一些会议上说过,没有一个世界一流大学不开展国外的考古学研究。这样的发展和变化,促使近些年我们的论坛开始逐渐增加了很多文明互鉴和国际间多元文化的议题,也让我们开始接触一些以往跟中国交往并不很密切的顶尖学者,比如美国研究非洲考古的教父级学者华翰维(Henry Wright)、欧洲研究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史和中欧工艺交流的顶尖学者克里斯蒂安·约格(Christiaan J. A. Jorg)、移居美国的非洲考古学家库辛巴(Chapurukha M Kusimba)、肯尼亚学者齐里亚马·赫曼(Kiriama Herman)等。众多海外学者不再是以俯视的态度向我们“倾销”他们的研究成果或研究资料,转而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倾听我们的观点,与我们展开对等的讨论。这样的变化正体现了北京论坛的特色,更体现了论坛发展的方向。考古学科的发展和变化,很好地折射了北京论坛的大目标和总体发展。
北京论坛二十年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北大学者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理念上的变化。循此道路,融会贯通,展望未来。相信在北京论坛的推动下,北大学术将能够更好地凝聚世界力量,为人类的共同命运贡献东方智慧。
(作者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