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我与家乡的故事

作者:植保学院  宋亚楠    
2023-10-26     浏览(85)     (0)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行远自迩,笃行不怠。在汗水与收获凝结起的盛夏,山农学子背起行囊,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土地。我们的足迹遍布家乡每一个角落,随着暑假悄然接近尾声,山农师生与家乡的故事也将娓娓道来。

2023年8月3日,在学校组织和当地农业农村局的协调下,我们调研小组来到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镇人民政府开展“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大调研活动。

调研开始,带队老师李艳强为我们分发了衣服,并向各村村支书简要介绍了我们的活动。接着,在志愿者同学的帮助下,各村村支书顺利完成了调查问卷的填写。同时,我们还向各个村子分发了我们山东农业大学自主研发的肥料,希望可以真正为村民造福。

着重做好课题的调查研究工作,实地思考如何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是我们团队的首要任务。在队长的组织下,我们下乡实践,切实从基层体验农村,了解农村。调研开始前,村支部书记热情介绍了基本情况,从种植基本农作物的土地面积,再到近几年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的运营实况,以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等。

8月6日,我们在许庄村开展了玉米病虫害科普知识讲座。许庄村位于德城区周边的黄河涯镇,距市区20分钟车程,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尽管如此,当进入村庄时,大家还是惊讶于雨后泥泞的地面。

讲座场地虽然简陋,但村民们期待的目光、求知的心态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我们能在课堂上接受系统教育是多么的幸运。这次讲座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历练机会,在病理老师的帮助下,我完成了知识讲座的文稿整理,村民们也提出了许多现实农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为我对上学期所学课程又加深了理解。针对村民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重点结合自身专业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病虫害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此时,正值收获玉米阶段。我们团队重点对玉米种植展开调研,一边帮农户们收玉米,干农活,一边仔细观察玉米的长势、颗粒的大小,探讨玉米病害的来源,真正做到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农业生产实际上。在田间地头埋下身子,感受到的不只是乡亲们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是一份坚守,一份对未来可期的坚守,更是一颗决心,一颗努力学习、用知识哺育乡村振兴的决心。乡村振兴并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更多的是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具有 “乌鸦反哺”的精神,从农村里走出来,走向农民群众中去。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也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向村民们展示了我们首届耕读文化节的成果,我们以学校农耕文化节设置的农耕文化展示区、动植物与菌类展示区、茶艺花艺展示区、农产品加工品鉴区、文化阅读区、传统文化欣赏体验区六个展区为主线向村民们讲解。通过这些讲解与照片的展示,村民们也更加了解了我们学校和学校的文化。

在与村民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许庄村还是存在着一些发展难题。例如,村庄的道路条件较差,影响了农民的出行和货物运输;村庄的教育资源待完善,孩子们需要去比较远的地方上学,导致村子里的常住人口日益减少,老龄化严重。尽管居民们对于这些问题表现得十分坦然,但我们还是想尽可能完善资料,更大程度上帮助村民们改善生活条件。这次调研实践让我明白了知识的力量不仅仅是为我个人所用,更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类福祉的重要工具。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乡村发展的巨大潜力。尽管乡村存在问题和困难,但是村民们对于发展有着强烈的愿望,他们渴望提高生活质量和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通过这段经历,我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不断提升自我,更加坚定了强农兴农的决心。我们当代青年更应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奉献之姿态践行担当和使命,致力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美乡村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三农”路上。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关注乡村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投入,为乡村地区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目标定位。同时,我们应结合专业学习的思考、感悟,创新宣传形式,积极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等政策理论,抓好乡村产业发展、农业农村各项改革等具体政策举措,促进党和国家理论政策深入民心,更加有效地贯彻落实。我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农村地区一定能够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