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 《华南铁道建筑报》

三张老照片

作者:□  张  垠    
2023-10-01     浏览(102)     (0)

葵花朵朵开。李佳珊/摄

有人问,你们是谁?从哪里来?

我一时语塞,这时才发现我们对企业历史知之甚少。

在未知背后,仿佛有一种力量,指引着我,去探索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推开四公司档案室的门,一股沉寂斑驳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空气中飘浮着一种独特味道直冲鼻腔,那是一种混合了墨香与岁月痕迹的气息,让人无法抗拒地沉浸其中。房间内的摆设简洁而古老,四排层层重叠高耸的铁柜仿佛守护无数珍宝的神祇,俯视着我这个突然闯入的陌生人。它们沉默无语,绿色的铁皮在灯光下闪烁着冷硬的光泽,让本就肃穆的档案室更显庄严。

当我触摸着冰冷的档案柜时,像是感受到了历史流淌的脉搏。“嘎吱”一声,老旧的铁皮档案柜被打开,已经发黄的文件夹下隐藏着历史的面孔。我随手抽出一本档案,三张泛黄斑驳的照片从夹缝中掉落,在接触地面的刹那,三张照片闪烁着白色的光芒,照亮了昏暗的档案室,伴随着光芒,照片上的人物仿佛活过来一样,阵阵喃喃低语在我耳边响起,它们像历史馈赠的宝物一样,有意吸引着我。

我捡起掉落在柜底的照片,照片中是几个身着白衬衣的男人,他们眼睛中闪耀着坚定的光芒,带着自豪的笑容,昂起胸膛,迈着坚定的步伐注视前方。

照片左上角写着“七二年春节摄于坦桑尼亚”,短短几个字蕴含着一段壮丽的历史故事。坦赞铁路是我国第一条援外铁路。1972年,柳州铁路局基建处(四公司前身)一批充满热情和决心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满怀热忱,跨越万水千山,赶赴遥远的坦桑尼亚。他们手握智慧和技术,心装责任与担当,为支援坦赞铁路建设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用热情和智慧,书写了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

另一张安静躺在地上,密密麻麻的工人挤满了相纸的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画面中记录了正在修建铁路的工人,他们头戴破旧的草帽,沾满机油的黄色褂子在胸口随意敞开,露出里面早已磨破的白色背心,黝黑发亮的皮肤从破洞中漏了出来。一白一蓝的大片补丁在黑色的裤子上异常扎眼,脚上开了些许裂口的解放鞋上沾满了黄色的泥土,但仍结实地踩在棱角分明的碎石砾中。

照片背面写着“焦柳铁路工人施工现场”,我似乎看到浩浩汤汤的40万民兵与3000多名专业铁路职工如顽强的愚公一般,手持锄头、铁铲和箩筐,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奇迹。我的耳边传来他们榔头敲击铁轨的声音,大家一起喊劳动号子的声音,汗水滴到铁轨上的“吧嗒”声,那是勤劳的交响乐,激荡在山川之间。

我拾起掉落在最远处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名人”我认识,她就是柳州铁路局工程处历史上唯一的女总工——李桂莲,这是一个闪耀着光辉的名字。无论是在科技管理还是施工生产中,她都为企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8年,她以出色的表现和无私的奉献,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94年,由她主持的光面爆破技术在路堑开挖工程中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照片中的她身着淡紫色衬衣,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头戴黄色安全帽,与技术人员研究着施工图纸,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在他们身后就是她主持的桂柳高速罗山光面爆破项目,被爆破的路堑不再是狰狞不堪,而是整齐排序,犹如一幅光滑、平整的画卷。我想,她和团队一定正为此次完美的结果心满意足吧。

照片太小,装不下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照片又太大,装下了企业七十年的风风雨雨。

网络上有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我想说,不!我们这一代仍将沿着先辈的步伐,逢山凿路、遇水架桥,自信自立、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我们是光荣的建设者,大江南北处处都留有我们的脚印;莽莽群山中蜿蜒前行的铁路边有我们种下的青松;大江长河横跨南北的大桥上有我们洒下的汗水;钢铁丛林中灯火通明的高楼大厦是我们点亮的城市之光。

这是四公司的辉煌历程,也是我们企业的成长道路!

作者单位: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