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毕业随想

种种磨砺后的破茧成蝶

作者:·吴晓昊    
2023-09-25     浏览(130)     (0)

文章摘要:作者回顾了自己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学术探索、论文撰写和师生关系方面的感悟,以及对北大精神的传承与贡献。文章总结了他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深化了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并对北大教育学院培养出的人产生了感激之情。


秋到燕园   吕偲 摄

回首自己四十五年的人生,已数次经历过高峰与低谷,其中入学北大于我而言不亚于登顶珠穆朗玛峰,貌似是遥不可及的目标。2016年9月,在莉娟师姐的鼓励下,我开始复习,出乎意料的是竟然一击即中,有幸成为燕园的一员,可以在博雅塔下、未名湖畔聆听大师的教诲,开启一段奇幻的人生旅程。我用了六年的时光去攻读北大的博士学位,主要原因在于选题的挑战性。在六年的光阴中,突破与束缚、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与我如影随形,五味杂陈间我仍然相信天道酬勤,更相信世间存在富有挑战但极具价值的目标值得用心追寻。

初入北大的我处于热情高涨、意气风发的兴奋状态。教育学院的每位老师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有金声玉振,有洪钟大吕,让我产生了“刘姥姥进大观园”式的认知眩晕。陈向明老师的出神入化、阎凤桥老师的长者风范、卢晓东老师的亲和睿智、陈晓宇老师的挥洒自如、文东茅老师的高屋建瓴、岳昌君老师的宽厚缜密、丁小浩老师的泰然大气、郭建如老师的一针见血、刘云杉老师的炉火纯青、蒋凯老师的勤勉多识、郭丛斌老师的儒雅豁达、沈文钦老师的温良博学、杨钋老师的热情敏锐、尚俊杰老师的幽默诙谐、林小英老师的洞察犀利、张冉老师的循循善诱、鲍威老师的严谨细腻等都始终感染着我,让我收获良多。

撰写论文的我处于如切如磋、百转千回的矛盾状态。当课程环节顺利结束后,论文环节随即提上日程。撰写论文如同确定了遥远且美好目的地的征途,犹如玄奘大师的西去取经,又像红军的长征,其间充满了未知、孤独、沮丧、惊喜、成就感等复杂元素。在此过程中按照时间维度需要突破的五大关口依次为:综合考试、开题报告、预答辩、外审与正式答辩。综合考试和开题报告我均依照进度完成,在预答辩环节却栽了跟头,5位评委老师中有2位不留情面地投出了反对票。老师们给出的诸多修改意见中既有语言风格方面的问题,认为是报告体或公文体;也有缺乏学理性,逻辑链条过长的问题;还有文献综述拼盘化现象较为严重等不足之处,每一条都切中要害。我在纠结过后第一时间向导师寻求帮助,准备第二次预答辩。我增加了访谈师生的人数,运用NVIVO软件替代手工编码的方式进行信息抽取,终于通过了第二次预答辩。有了前车之鉴,我顿悟好的论文是持续打磨和修改出来的,所以逐字逐句地推敲语言风格,终于通过了外审并全票通过了正式答辩。

在突破五大关口的过程中,我深深体验到写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艰辛地整理、归纳50余万字的访谈资料,仔细体味话语中蕴含的信息,特别是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信息,从一个个体到多个个体,从一个关键点到一条故事线,逐步丰富、立体化。我扣上耳机反复聆听录音资料,闭上眼睛还原当时的场景,一次次编码,一遍遍推翻,周而复始;有时文思泉涌,我一天就可以写出将近一千字,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空间,忘记了吃饭更忘记了饮水,念兹在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与论文运用的理论进行联结,沉浸其中,痴迷中还混杂些许疯癫。

虽然年届不惑,但写作对我来说,仍是继续成长的过程。遇到挫折,我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进行平复,甚至会产生自我怀疑,好在导师朱红老师一直给予我深入细致的指导、持续不断的鼓励和源源不断的支持。每每遇到瓶颈,朱老师总能为我提供工具、方法、思路,改动的可能只是几个字或词,但在表情达意上则由精准达至精妙,令我醍醐灌顶、柳暗花明。我不断地积累信心,好似蜗牛一样,缓慢但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行。教育学研究的博士生撰写论文的过程也使我对教育本质得以深化,学生的友善、坦诚和洞见深深触动了我,我不再轻易用好或坏、卓越或后进等标准对他们进行判断与区分,而是尽可能地体恤学生、尊重学生,因为我知道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如百花齐放,能够更为多元地展现高等教育的美好与包容。

已经毕业的我处于不徐不疾、闲庭信步的从容状态。经过北大的培养、燕园的熏陶,我对自己的期待也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教育专家转向做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教育工作者,做一名纯粹且理性的人民教师,如春风化细雨、撒阳光去呵护可爱的学生。假如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会选择来引领时代精神的北大读博,实现自己和高中同班同学曾经的青春梦想!

三种不同的状态磨砺着我,让我对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善于从困顿中看到希望,在挫折中锻造韧性,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燕园情,千千结,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秉承北大精神与家国情怀继续在大学生发展领域深耕,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不懈奋斗,为祖国和人民持续奉献!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7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