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校史探微之二十九 于校史馆合办

1920年北大游日学生团始末

作者:·林齐模    
2023-09-25     浏览(205)     (0)

北大赴日考察团于五四运动后成立,受到日本进步教授的提议,赴日本考察。游日团在日本的行程紧凑,与众多日本社团交流,抨击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完成了对日宣传和参观考察的双重任务。然而,日本政府对此感到不安并采取行动进行镇压。游日团于6月16日返回北京。


1920年5月,日本早稻田大学建设者同盟欢迎北大游日团合影


一、缘起

1920 年 5 月 11 日出版的《北京大学日刊》刊载了一则“本校新闻”,报道由前届和本届毕业同学组成的“北大赴日考察团”已经于4月底出发赴日本考察。在以反日为重要标志的“五四”运动刚刚结束不久,这个北大赴日考察团在当时受到广泛关注,当时媒体一般都以“北大游日学生团”之名称之,进行了追踪报道。

北大游日团的成行是由于当时以北大李大钊、陈启修和日方吉野作造为代表的一批进步教授的积极推动。吉野作造(1878-1933 年)时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是东京帝国大学进步知识分子社团黎明会、新人会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发生后,在日本引起强烈关注。日本社会内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运动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以日本政府为代表的一派,从军国主义立场出发,对运动进行了歪曲和攻击;以吉野作造为代表的日本部分有识之士,对运动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表达了同情和支持。出于增进两国人民尤其是知识阶层互相了解的愿望,吉野作造致信北大李大钊教授等人,提议中日两国大学交换教授、学生互访。他的提议得到了北大方面的积极响应。

1919 年暑假期间,日本方面率先派出由早稻田大学的堀切音文、原田政治两学生组成的日本学生代表团访问中国,他们在北京发表致中国学生的公开信,表达了想与中国学界交流的愿望。1919 年 8 月 2日,他们到访北大,由北大学生罗家伦、高尚德(高君宇)和北京高师学生陈文华3人代表北京学生联合会接见。双方进行了座谈,坦诚交换看法。随后不久,东京帝国大学“新人会”重要代表人物宫崎龙介(宫崎滔天长子)也到访中国,先后到访上海、北京。在上海,由李汉俊帮忙联络,与全国学生联合会、上海学生联合会一些学生领袖座谈。在北京,由李大钊帮忙联络会见了一些当时的学界领袖。1919 年 10 月 7 日,李大钊在香厂六味斋宴请宫崎龙介,将他介绍给新文化运动的北大同人。当晚,李大钊又致函宫崎龙介,请其9日晚上8点来家里一谈。

在日方先行一步来访后,1920 年春,北大方面由蔡元培、蒋梦麟、胡适、李大钊、陈启修等几位北大教授以个人名义捐款筹集了一笔经费,从北大学生中选拔了孟寿椿、徐彦之、方豪、康白情、黄日葵5人组成北大学生代表团。他们携带北大校方出具的介绍信,于4月28日出发,赴日本访问、考察,计划调查日本大学学制、课程、图书馆、学生活动、青年思想等。

二、游日团组成诸人

在组成北大游日学生团的5名北大学生中,孟寿椿、徐彦之、方豪、康白情4人为已毕业或将毕业的本科生,黄日葵是即将毕业的预科学生,他以翻译名义随团出发。这 5 人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都是当时北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在“五四”运动中表现突出,又各有专长。这从 1920 年 4月 7 日徐彦之致胡适的信里可以感受到。“派代表到日本去的事情,曾经和志希(罗家伦——引者注)几个人商议了一次,到了用人材的时候,真觉得人材不够用。我们想要备具三种特长,才可以去。一能做文鼓吹,二能演说动人,三善交际。这人材实在难得。不得已,能有一长,几个人拼拢来也可以的。于是我们预备在最近十天之内,把此间事清理了手;再一礼拜或十天,预备点材料,做文和演说用的;在五月十日以前,可以到日本。预备三四个人至多不过五个,是谁还不能确定,定规了再和先生说。”(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 32 册,黄山书社,第 1 96-1 98页)

徐彦之(1897-1940年),字子俊,山东郓城县人,1917 年考入北大哲学门,1920年毕业。他擅长交际,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进北大第一年就被选为哲学门一年级班长。在校期间参与发起新潮社、音乐研究会等社团,是新潮社第一届主任干事。他还是少年中国学会早期会员,曾任少中交际股股长等职。

孟寿椿(1896 年至?),四川涪陵人。1916-1919 年就读北大文本科国文学门。他文笔好、办事能力强,在同学中人缘好。他在校期间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教育讲演团。担任过少年中国学会会计部主任、新潮社第二届经理、第三届主任干事、国民社编辑。在1919年 5 月 3 日晚发起“五四”游行的北大法科礼堂大会上,他和黄日葵担任大会书记,负责会议记录。

康白情(1896-1958年),四川安岳人。1917 年考入北大哲学门,与徐彦之是同班同学,1920 年毕业。他擅长交际,擅写新诗,文采飞扬。他在北大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是平民教育讲演团发起人。在“五四”运动中担任过北大学生干事会干事,任交际股主任。又代表北大参加北京学生联合会和设在上海的全国学生联合会,任干事。

黄日葵(1898-1930年),广西桂平人。1918年考入北大文预科英文班,1920年升本科英文门,1924 年毕业。文笔好、办事能力强。他在校期间参加了新闻学研究会、少年中国学会、国民社,担任北大广西同乡会会长,是平民教育讲演团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起人。在 1919 年 5 月 3 日晚发起“五四”游行的北大法科礼堂大会上,他和孟寿椿担任大会书记,负责会议记录。在“五四”运动中,他与许德珩作为北京学生联合会第一批代表南下上海联络,参加全国学联的筹备。

方豪(1894-1955),浙江金华人。1914年考入北大预科第一部英文甲班,1917 年毕业升入北大法本科,1921年6月毕业。擅长演说,具有领导才能。他是唯一一位没有参加任何社团,但却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领袖之一。他是 1919 年 5 月 3 日晚发起“五四”游行的北大法科礼堂大会的重要召集人。北京学生联合会刚成立时,他即是北大学生干事会参加北京学联的两位代表之一,后又南下上海参与全国学联的筹备。1919 年 10 月到 1920 年 2 月 5日,任北京学联主席。

三、游日团行程

北大游日学生团去日本是乘火车经中国东北进入日本占领下的朝鲜,再从朝鲜渡海到日本。回来则从日本长崎上船渡海到上海,然后再乘火车返回北京。1920年4月28日,游日团出发。按计划从北京乘火车到天津,再转车到奉天(沈阳),从奉天转车到汉城,从汉城乘船渡海去日本。5月5日(周三)早晨7点,游日团一行到达日本东京。

由于游日团到东京的消息已经被新闻媒体先行报道,几位代表到东京后,各方人士、团体就来纷纷接洽邀请。5月7日,他们被邀请去参加了中国留日学生举办的国耻纪念会。方豪、康白情和徐彦之都上台发表了演讲。8号,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新人会、辩论会、青年会就来约请,商定下周二、四、六三晚分别与三个团体开会交流。

游日团刚到东京时,这次交流访问日方的主要联络人吉野作造到京外帮朋友选举演说,他9号下午回到东京,即邀请游日团下周二(11号)上午去家里面谈,商量游日团在日本的后续行程安排。

从5月11日到26日的半个月时间内,游日团在东京会见了新人会、辩论会、青年会、黎明会、建设者同盟、友爱会、冷忍社、晓民会及东京帝国大学学生会等众多日本社团,还观察了从10日开始的日本大选举,参观了东京新村支部、常宝博物馆、早稻田大学和日本女子大学。

5 月 27 日,在中国留日学生代表和日本新人会会员的欢送下,游日团从东京乘火车前往京都、大阪、长崎。先后参观京都帝国大学、大阪朝日新闻馆、市民博物馆、神户贫民窟,与京都帝国大学学生会、劳学会、六日俱乐部、台湾青年会、朝鲜青年会和同志社大学生会等团体座谈、交流。

北大游日学生团在日本的行程安排是非常紧凑的,在日本一个月,北大游日学生团与众多日本社团座谈、发表演讲,参观众多教育机构,会晤的日本新思想界重要人士有吉野作造、森户辰男、宫崎滔天、细川栉次郎、今井嘉幸、片上伸、北谭新次郎、木村久一、大山郁夫、长谷川如是闲、栉田烟、麻生次藏、西川辉、河上肇和贺川丰彦等。游日团的 5 位学生代表展示了北大学生敏锐的思想和优秀的交际、演说才能。他们不卑不亢,向日本各界介绍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抨击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出色地完成了对日宣传和参观考察的双重任务。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团员们也顺道游览了东京、横滨等地的风景名胜。

日本政府对游日团在日本到处演讲,攻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军国教育,引起日本新思想界的骚动感到非常不安,很快采取行动进行镇压。当时在日本的高一涵 5 月27日致胡适的信里说道:

“康、徐五人今日午后往东京去了。在京都、大阪会有一星期的耽搁。自他们演讲之后,日本取缔新人物,更加厉害……这几天新人会的早坂二郎已被检察所传问。早稻田大学教授木村和中央大学的学生信定都被收监了。大杉荣等本明晚六时在明治会馆演说,谁知刚才接到电话,说警察看到广告,已勒令中止了。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逐客令。”(“高一涵致胡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华书局1 979年版第94页)6月1 日,高一涵又写信告诉胡适说早大教授木村因攻击天皇,要被处刑,并提及吉野已跑到北海道去了。

大约6月5日前后,游日团一行从长崎上船返国。6月10日回到上海,随即宣告游日学生团活动结束。在上海稍作停留,即乘火车返回北京,6月16日回到北京。

(作者为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