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中医,应该通识中国传统文化,通晓国史。在长辈的推荐下,读了《明史》中两位杭州才子忠臣的传记———《于谦传》《商辂传》,感触颇深。
于谦二十三岁中进士,“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商辂少于谦十六岁,二十一岁中乡试第一解元,三十一岁中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三元及第,“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商辂“丰姿环伟,帝亲简为展书官。”此二位江南才子、杭州帅哥,少年得志,干识俱备,伴君之侧,深为倚重。倘大明无恙,必治国安邦,得享天年,可历史偏要“板荡识忠臣”。
1449年,年轻的明英宗为王振蛊惑率二十万明军精锐讨伐瓦剌,酿成全军覆亡、皇帝被俘的“土木堡之变”。也先裹挟英宗率瓦剌军进军北京,欲一举灭亡大明王朝。于谦、商辂斥责主张国都南迁的诸臣,并全力备战。于谦在拥立景帝后,组织鼓舞北京军民在京城下大败也先,迫使瓦剌军溃还,成为著名的民族英雄。其后,于谦治国有方,并力主迎还英宗,景帝派商辂至居庸关接回了其兄长英宗。1457年,石亨、徐有贞等发动使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当天即逮捕兵部尚书于谦等,于谦含冤弃市,时年五十九岁。官抄于府,家无余资,唯正屋严锁,启观为封存的皇帝赏赐之物品。其时,商辂虽幸免于难,亦不为英宗朝所用。后宪宗继位,雪于谦之冤,召商辂还朝,辂累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及谨身殿大学士。商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又因为官忠直,为权臣不容,所以辞官回乡,居家十年,七十三岁故。商辂子孙于明清以诗书簪缨著称,为江南世家。
少时读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让年幼的我第一次认识了于谦。犹记当年,捧着课本通读这气壮山河的绝句,一个刚毅不屈、忠贞磊落的英雄形象赫然屹立于眼前,然而当年的我并不知道,为何身为一代重臣的于谦会遭遇“烈火焚烧”的残酷打击,也不能理解他“粉骨碎身”后超乎常人的坚毅与勇气。直至今日读了《于谦传》,我才找到答案。后来游览西湖,又读到袁枚《谒岳王墓》诗:“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懂得了西湖风骨气节的树立,仰赖于岳飞、于谦的铮铮铁骨。与他们一同埋骨湖畔的,还有明末抗清英雄张苍水,临刑前还要无限深情地道一声“好山色”。这种豪情与气节,深植于西湖山水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于谦、商辂这两位杭州山水养育的才子忠臣,无愧于他们所读的圣贤书,无愧于千百年来深根于中华沃土之中的不朽民族信念。读史使人明智,“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他们刚直不阿、仰月高洁的情怀永远根植在中国青年的心中,也为我学习中医、学好中医提供了价值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