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师范大学 - 《山东师大报》

蔬菜之乡来了一伙青年人

——记文学院“衔青裕农”实践团队

作者:宋文萍  刘阳    
2023-09-13     浏览(86)     (0)

“这些西瓜苗的尖拔掉好可惜。”

“如果不除掉会限制二次发芽的。”

……

冬暖式大棚里,工作人员正在为文学院

“衔青裕农”实践团队关于西瓜苗是否应该去除种子表皮的相关问题进行耐心解答。7月3日,文学院10名学子前往蔬菜之乡寿光开展为期13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立足云端调研结果,实地调研农情民情,同步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并精心策划理论宣讲主题,坚持学习实践一体化,为寿光的乡村振兴、“三农”工作贡献青春力量。

躬行践履求真知,知明行笃以致远。7月4日上午,实践团队走访寿光蔬菜小镇,智能温室大棚中的智慧物联平台、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等现代化、科技化的农业技术为农业生产赋能,进一步强化了成员们对“强农兴农、科技先行”的理解。“打破老路子,开拓新渠道”,为更有效地帮助农资公司、种子散户将寿光种子推向全国,实践团队又走进寿光市冉苒农业科技电商有限公司的直播基地。亲身体验“直播带货”后,实践团成员对农资公司的直播运行机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文学类2203班张欣欣骄傲地说:“我们计划帮他们设计相关文创形象,这样不仅能让直播更有趣味性,而且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实践活动是对生活的体验,更是“专业练兵”。队员们从“师范生”化身“示范生”,前往寿光市稻田镇崔岭小学开展支教活动。“暑假支教时间短,如果教授传统科目,容易导致学习缺乏系统性。”队员们精心设计“劳动精神”“农业知识”“产业思维与发展逻辑”3期主题课,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力求让学生把劳动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员们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孩子们拿着自己的工具兴致勃勃地围在“老师”身边,仔细观察他们如何锄草耕地、播种育苗。孩子们满怀期待地种下种子,并在“老师”们的鼓励下,学会用日记、手账记录种子的成长。“种植蔬菜的劳动过程真光荣!”小学生李轩满怀成就地说。在田园劳动实践课中,大家懂得:劳动课不只开设在学校教室,更是在田野乡间。文学类2206班孙一涵分享道:“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有趣,我们绞尽脑汁地设计孩子们可能感兴趣的小游戏。当看到他们积极参与时,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多了几分热爱。”实践团队还借助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QQ等新媒体手段,让更多的学生在互联网的互动交流中学习农业种植技术、感悟劳动精神。实践团队实现了青年自我教育和朋辈引领相结合,也用实际行动和青春力量践行劳动精神。

一次圆满的社会实践背后不仅有队员们长期的努力,也离不开老师、家人、社会的帮助。4月20号,“衔青裕农”实践团队首次集结,他们结合文学专业特色,设计响亮有力的队名,规划合理有序的实践路径,确定团队成员分工。在指导教师李红的帮助下,进一步细化项目内容,完成社会实践立项。选定实践地点后,家在寿光的文学类2203班董琪在父母及文师本2101班张瀚文的支持下,自主联系实践地的对接单位,董琪动情地说道:“这给了我足够的施展空间,我感觉到自己是被信任的。崔岭小学的杨校长也为我们提供了学生农业实践的场所和设备。多亏电商公司的工作人员及时调整设备,才避免‘直播事故’的发生。”

衔我青春,裕于农田。“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走向田野,成为一名新农人。”成员们的“裕农”之行仍在继续,他们将带着这次实践的硕果和满腔热情,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继续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