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的完成,使连云港面貌大为改观,港口经济的发展富有成效,有这良好的基础,但是“二五”时期,受“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影响,连云港港基建和生产发展遭到了挫折,不过“双革”(即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还是推动了港口机械化的萌芽。
在1959年的“双革”中,注重生产实效,这一阶段的“双革”项目多是解决码头装卸工作中的问题,使连云港码头生产的机械化出现了一个好的开端。如自制“少先吊”,体积小,使用灵活,加上电动机、手按电钮,360度任意旋转,1次可以吊起200公斤小件杂货。针对袋装、筐装货物运输中小平车损耗量大(尤其辐条和钢珠为最),工人群众“土法上马”开始试制小平车上使用的辐条、钢珠,并由手工制作发展到机械生产,解决了生产中的一大难题。
1960年以后,“双革”的开展以港口装卸机械的改革为目标,并获得了一定的实效,而且改革的新项目逐步由小型向大型方面发展,由机具向机械方面转变。这些成果,在港口机械化的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作用。
在1961年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连云港港开始实行了一些纠偏性质的改革措施,理顺农、轻、重之间的比重关系,压缩了基建规模,港口的运输结构和货物分类运量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良性变化,连云港港口经济得到了回升和发展,并以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逐渐显露其特点和优越性而为国家所重视。
由于各项经济指标的超额完成,港口的经济效益好于往年.和当时全国各沿海港口相比,连云港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的幅度均名列前茅。1964年5月9日,交通部在“五好”企业评比会议上评定连云港港务局为全国交通系统先进企业之一,并在全国交通会议上予以表扬。1965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曾名列中国沿海各港之首,吞吐量达265.31万吨,总收入达423.4万元,利润总额为104.9万元。港口经济呈现稳步前进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