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航空学院 - 《山东航空学院报》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

作者:学生工作部  李华    
2023-07-07     浏览(90)     (0)

一、新时代的大学新使命

(一)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根本任务。 上至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全国教育大会, 下到赴各类高校考察调研, 致信复信等,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一根本标准的确立指明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本质, 意味着学生作为个体意义上的“人”将重新在学校被发现、被重视。 这种教育本质的确立,又为深化新时代教育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时代命题纵观中外大学发展史, 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所在国家和地区的需求中得到发展的。 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 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绝不能照搬照抄,只能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就大学的功能而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引领、国际交流、服务行业发展等都是为社会服务。因此,大学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才能发现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破题,才能传承创新文化、推动文明进步、引领社会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治理现代化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 大学的改革一般包含两项主要内容: 一是实践现代教育理念,二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教育理念涵盖现代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现代大学制度包括政校关系、治理结构、管理方法等,其实就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一要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 是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上来。二要发挥大学章程的基础性作用。 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以大学章程为遵循,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做好大学的顶层制度设计,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三要健全完善权责一致的监督机制。健全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关键是要建立学校各种权力的平等制衡机制, 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合理划分行政和学术之间,学校、机关、院系之间的权责边界, 建立权责相对分明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部门职责,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建立和完善学校理事会、工会、教代会等制度,完善考核、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做到各种监督机制协调联动, 确保高校风清气正的治学治校大环境。

二、新时代的大学应该培养什么人

(一)培养人,“德”要先行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要求,也是德行的根本要求。我们讲立德树人,首先就是要立德。 德行,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的总称。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爱党爱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德”的最根本要求。

(二)培养人,“才”需兼备

要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发挥作用,必须有“才”。 “才”是一个人所掌握的实际本领和学问,是改造世界的手段,所以“能为上”。 要想成为才学出众、可堪大任的人才,在有“德”的前提下,不但要具备丰富的学识, 还要在学习中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寻求真理、体悟真理,沿着真理的方向探索实践,为国家强盛、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培养人,要在学生心里播撒担当和情怀的种子

担当,是指一个人的魄力,敢于承担责任。 我们培养学生就要引导学生砥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责任担当,用青春、才华和热情承担起历史交给自己的重任,接续奋斗,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情怀,指的是一个人的心境和胸怀。 高校是做立德树人工作的, 是帮助大学生指引方向的,在引导学生砥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的家国情怀上责无旁贷。

三、新时代的大学怎样培养人

(一)德育

从根本上讲, 德育旨在健全学生的人格。 因此,学生德育评价要将目光放在工作的改进上,尊重德育的特殊性,以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着力点。 具体而言,对大学生的德育应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学习态度、心理健康和法治安全意识五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觉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道德修养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社会公德、日常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学习态度主要培养学生“为中华复兴而读书”的志向,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 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遵守考试纪律和考勤制度,遵守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维护学术诚信等;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引导学生注重自身心理素质建设,做到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关系和谐,拥有理性平和、悦纳自我、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法治安全意识主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国家安全观、个人安全防范能力等。 这其中,思想政治在大学生德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旗帜、是灵魂。 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关系到其他素质是否培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而理想信念又是政治素质中最为核心的内容。

(二)智育

智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三是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智育素质教育应主要放在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学习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课堂和课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也包括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创业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深化和延伸, 被列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也是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创新创业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专业竞赛、职业资格认证、专业资格考试、科学研究、创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来提升, 意在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巩固基础专业知识, 在学历教育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培育创新精神,努力自发成长为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创新创造型人才, 就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 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将“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列为改革的五项重点任务之一,并涉及 7 项改革任务。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 “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释放了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信号。 此后,教育部等主管部门持续跟进,“双减” 成为2021 年网络热词,登上了中国教育的历史舞台。 一系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方面、各层次的综合改革,给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成长成才环境。

(三)体育

身体是心智的基础, 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拥有健康的精神。 可见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是居于基础性地位的。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将体育作为支撑、作为基础。 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养成、 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的提升来实现。 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需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体育运动考查机制,加强学生体育评价,并积极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

(四)美育

美育之于大学生成长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文化作品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自觉抵制低俗庸俗,提高审美辨别力和鉴赏力; 三是帮助学生培养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念向社会广泛延展,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创造美、人人享受美的良好氛围。 所以美育素质主要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与素质。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实践活动与竞赛,参与各级各类诗歌、书法等文化实践与竞赛、参与经典阅读等来提升。

(五)劳育

劳动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独特而又深厚的理论根基,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拓展了党和国家的育人目标。 劳动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劳动的意义,培养劳动观念,激发劳动热情, 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劳动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能够激发他们的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 所以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劳动能力和奋斗精神,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参加日常劳动、社会实践等来实现。

四、新时代的大学为谁培养人

(一)为人民培养人

事实证明,只有与人民结合起来,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人格力量是人民群众精神伟力的集中体现, 是中国人民改造客观世界的集中反映。 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自于人民群众, 是人民群众的一份子, 更是推动国家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青春力量。 因此,新时代高校要矢志为人民培养人,所培养的人要能扎根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同人民一同拼搏,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二)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培养人

人才是治国理政的根本。 建党百年来的不同时期,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了人才思想的科学体系。 党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呼唤人才,并且注重培养人才,这是党能在百年伟业中进行伟大斗争、 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一大法宝。 要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 就要求党的这支治国理政的队伍时刻保持忠诚担当、 爱国奉献的初心和使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新时代高校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培养人,最重要的就要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坚定、忠诚担当、爱国奉献的优秀品质植根到“大学第一课”中,入脑入心,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之时,世界也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之间的竞争早已变成了科技力量的竞争,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距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一是我们缺少世界级原创性的成果,比如科学的理论、原创的思想; 二是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的匮乏, 尤其缺乏长期稳定深耕基础理论的研究队伍和人才。 因此党迫切需要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型现代化建设人才。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是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 当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才,这就需要高校找准自己的定位,深入研究究竟要给国家、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培养的人是否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