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医科大学 - 《安徽医大报》

乘东南之新风 努力成为良医

作者:研究生代表  第二附属医院  姚森邦    
2023-06-30     浏览(361)     (0)

尊敬的老师、校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第二附属医院的2023届肿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姚森邦,很开心能有这次机会,与大家相遇在今天的毕业典礼。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毕业生向辛勤培育和照顾我们的学校领导、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记得在2020年9月,我初次踏入校门时,恰逢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建设伊始,当时我清楚地感受到,这所前身于1926年建立的东南医科大学,坚定地吹响了“东南新风”的号角,因而也立下了“乘东南新风,努力成为良医/科学家”的目标。经过努力和探索,读博的三年间,我被授予了国家奖学金、省级创新创业之星、校十佳研究生等荣誉,也作为第一作者在肿瘤学国际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在肿瘤心理学领域同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同道多次交流。

回首望去,安徽医科大学的求学经历极大地丰富了我在医学、科研、人文三个方面的感悟。

首先是医学,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是我们进入医科大学共同的目标,一路走来,我也在反复思索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一方面,应当不断学习,作为一名医生,要不断学习自身从事学科最新的临床治疗进展,主动与同行交流,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要走近患者,不仅常去患者的病床边,也努力走进患者的内心,正如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吉米·霍兰教授提出的“医疗不仅仅是装在瓶子里的药”,我们要谨记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如何与患者沟通同样是需要不断练习的技能,记得大一时第一次听老师说到“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当时只懂得这句话的表面意思,随着自己在医院临床工作中所见所闻的增多,也逐渐领悟到“为医者如履薄冰”的深刻含义。当下的肿瘤治疗,由于免疫药物的研发,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愈加激动人心的希望。在吴孟超院士的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他的学生赵医生百般逃避基础实验,而吴老劝诫并告诉他开刀能够救治的肿瘤患者是有限的,免疫治疗的进步却能挽救成千上万的患者。因此,作为临床医生,要不断探索药物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积极同其他国家科研人员交流学习,将安徽医科大学“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牢牢铭记在心中。

其次是科研,我认为“心中有海,不赶浪潮”十分重要,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来自于我们的校友——歌手许嵩,许嵩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也正如我们应该要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感兴趣的方向,探索自己真正想知道的问题。但做研究总有枯燥的瓶颈期,我们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兴趣,关注感兴趣领域内的学者,了解他们的成长轨迹,对照自身的不足,发现能够进步的地方,尽自己的能力,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也要关注时政,知道这个世界每天在发生什么,不光科学,也包括民生,明白自己所从事研究的意义,相信大家会更加珍惜自己开展探索研究的机会,希望我们在探索研究方向时都能“心中有海,不赶浪潮”。

最后是人文,自导师带领我进入肿瘤整合治疗及肿瘤心理学的大门,我深刻感受到心理问题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临床工作中关注肿瘤患者心理问题的必要性众所周知,但是心理如何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和具体的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将肿瘤心理学整合融入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相信心理社会肿瘤学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发言的最后,我要再次感谢安徽医科大学的培养!感谢各位领导、师长、同窗的陪伴与支持!衷心祝愿安徽医科大学的东南新风能散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成为世界级的医学名校!愿我们一起乘着东南新风成为良医/科学家,帮助患者身心双重康复!

祝愿2023届全体毕业生一路繁花,尽享璀璨星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