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贵州财经大学 - 《贵州财经大学报》

王阳明“破心中贼”思想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启示

作者:□ 胡朝阳    
2023-06-15     浏览(280)     (0)

王阳明心学中的“破心中贼”思想,旨在教育人们克服私欲、物欲、人欲等道德之恶。对于大学生廉洁教育,此思想提供了启示,包括树立远大志向、常做省察克治之功和保持廉的知行统一。 以上摘要主要概括了文章中关于王阳明心学中的“破心中贼”思想对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启示部分,强调了克服私欲、树立远大志向、常做省察克治之功和保持廉的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王阳明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资源。在王阳明心学文献当中,随处可见王阳明教导学生如何破除心中私欲、物欲、人欲等的经典论述。这些私意、私欲、物欲、人欲等不同概念在王阳明那里有一个最经典的概括,即是“心中贼”。“破心中贼”是理解王阳明心学的关键词,更是王阳明心学体系构建的基石。贵州作为王阳明悟道之地,王阳明心学发源之地,理应责无旁贷地弘扬王阳明心学,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挖掘其中廉政资源,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

一、王阳明“破心中贼”思想的提出及其地位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 1518 年),在赣州剿匪时寄给弟子杨仕德和薛尚谦两人的书信中,王阳明首次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观点。在平叛剿匪的经历中,王阳明虽然认为山中贼(土匪)危害极大,“夫盗贼之害,神怒人怨,孰不痛心!”,但通过铁腕治理手段,这些有形的山中贼便能被轻而易举地剪除,因此他说“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相较于破山中贼易,王阳明认为真正难的是“破心中贼”。在王阳明看来,心中贼与外在有形的山中贼相对应,指的是个人内心之中的无形之贼,主要包括人的私念、私欲、物欲、人欲等道德之恶。破除这些个人心中之贼,才是大丈夫一生中最重要的伟业,“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破心中贼”思想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破心中贼”贯穿“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三大核心概念之中。首先,唯有“破心中贼”,才能实现“心即理”。王阳明认为梗阻“心”与“理”相通在于此心被私欲遮蔽,“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因此要实现“心即理”,唯有“破心中贼”。其次,唯有“破心中贼”,才能完成“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都有,“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因此,要恢复心中良知,唯有“破心中贼”,才能致良知。最后,唯有“破心中贼”,才能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私欲导致知行二分。“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常人由于内心被私欲蒙蔽,未知从而也就不能行,也就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因此要做到知行合一,唯有“破心中贼”。

二、王阳明“破心中贼”思想的主要内

王阳明“破心中贼”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核心概念的界定上,与外在有形的“山中贼”相对应,王阳明创造性地提出了内在无形的“心中贼”这一概念,并把其内涵界定为人的私意、私欲、物欲、人欲等道德之恶,其外延则涵盖人的好色、好利、好名等方面。其次,“破心中贼”难。王阳明认为去除外在有形的山中贼是容易的,但去除内在无形的心中贼是很难的。最后,如何“破心中贼”?这是王阳明“破心中贼”思想的核心内容。心中贼虽然难破,但方法得当也是可破的。王阳明认为通过立志责志、省察克治、事上磨练等方法可以破除心中贼。

一是立志责志。立志是祛除一切私欲,“破心中贼”的首要方法。“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王阳明认为圣贤之志与个人私欲之间是相互抵牾、矛盾和排斥的,人如果立了圣贤之志,自然就容不下心中私欲了。立志之外,还需要常做责志之功,即通过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圣贤的志向,而不是一时兴起,才能真正做到去除心中私欲。这正如王阳明所说的那样,“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

二是省察克治。首先,王阳明认为省察克治是事前做功夫,即在私欲还没有萌发的时候,做省察功夫,“防于未萌之先”,在私欲正要肆欲流行之际,做克治功夫,“克于方萌之际”。其次,王阳明认为省察克治之功的要领在于一以贯之,无间动静,常提不放。“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最后是在效果上要彻底决绝。“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这就要求在“破心中贼”的时候要将个人私欲从灵魂深处挖掘出来,并拔本塞源,永绝后患。

三是事上磨练。“破心中贼”是一个道德认知问题,“破心中贼”需要向内做静默涵养之内功,如立志责志、省察克治的功夫就是从内心灵魂处入手,达到破除心中私欲的效果。同时,“破心中贼”更是一个道德实践问题。“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因此,“破心中贼”需要内外功夫并用,除了做内在功夫,更需要做事上磨练的外在功夫。

三、王阳明“破心中贼”思想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启示

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王阳明“破心中贼”思想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廉政思想资源对于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具体来说,王阳明“破心中贼”思想对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启示在于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常做省察克治之功、保持廉的知行统一,从而筑牢当代大学生不想腐的思想堤坝。

一是树立远大志向。“夫志,犹木之根也;讲学者,犹栽培灌溉之也。”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首要的就是引导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当然在新时代中国,大学生要树立的远大志向不再是立志做圣贤,而是如马克思青年时期立下的远大志向那样要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奋斗,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终身。树立了这样的大志,大学生们自然能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关系,把个人理想、价值、利益的实现自觉融入到社会的理想、价值、利益实现当中。树立了这样的大志,大学生们自然不会再纠结于个人利益得失,个人心中的“小九九”“小算盘”“小主意”等等个人私欲便会无处遁形,个人廉洁之心也就会彰显。

二是常做省察克治之功。大学生要保持廉洁之心,需要从三个层面把握做此功夫的要义。首先是“防”。人的私欲闸口一旦打开,便如滔滔洪水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在个人私欲没有萌发之际,时常警惕反省是保持廉洁之心第一层功夫。其次是“克”。克治之功是第二层功夫,即在私欲正要大肆流行的时候,通过做此功夫,把私欲遏制住,而不是在私欲泛滥的时候再去行动,因为此时再去克治私欲通常是为时已晚,想克治也是徒劳无益的。最后是“绝”。彻底决绝是第三层功夫,要求对待私欲要像对待盗贼那样彻底扫除干净,不能够留有一丝一毫的侥幸心理。“防”“克”“绝”三个层面的划分只是便于大学生理解,实际上这三个层面之间是相互贯通,一体使用的。

三是保持廉的知行统一。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提高大学生廉洁自律意识首先是一个理性认知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廉洁问题进行深入地理论讲解,让大学生系统全面掌握廉洁相关理论知识。但仅限于此还不够,大学生廉洁教育更是一个需要大学生亲身躬行,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问题。大学生要把关于廉洁的理论认知贯彻到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通过具体事情磨练自己的廉洁之心,经受住各种诱惑考验。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筑牢自己不想腐的思想堤坝,才能在将来廉洁从业、廉洁从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基金项目来源:“阳明心学的当代廉政价值研究”,2021 年度贵州财经大学“党风廉政建设专项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1DFL。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