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贵州财经大学 - 《贵州财经大学报》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校人才工作“勇闯新路”

作者:□ 李建军    
2023-06-15     浏览(135)     (0)

本文介绍了高校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全方位做好人才服务工作等。这些建议旨在推动高校人才工作“勇闯新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并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高校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做好自身的人才建设工作是当前高校工作的核心之一。目前高校人才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很多时候对人才工作研究的侧重点大都放在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效益最大化上,系统性不强;二是高校人才工作很多理论、实践研究都是以国家总的人才规划为蓝本演绎,对有高校特色的人才成长规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缺乏指导性意见,尤其对高层次人才发展工作的特点把握不够准确细致,针对性不强;三是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理论及技术对人才工作的落细落实分析以及制约影响因素的提前研判预警机制等方面缺乏创造性思考。针对以上调查研究的情况,通过归纳分析,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来探讨推动高校人才工作“勇闯新路”这一重要的时代话题。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是确保人才工作“不跑题”“不走样”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化了我们党对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才篇”,这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大大推动了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高校要从政治高度看待人才工作,主动对接党和国家人才战略,把准“政治方向”、严格“政治体检”、强化“政治动员”、增强“政治认同”,强化对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引导各类人才积极投身高校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自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维护者、践行者。

加快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组部等相关部门也严格落实部署,要求破除“五唯”的僵化限制,切实营造更加适应人才成长发展、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破除人才各项政策“中梗阻”,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要着力做好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学校党委牵头抓总,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教学科研单位要主动作为、教职工要广泛参与,形成人才工作强大合力。要积极探索有利于聚集一流人才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将人才引进与二级学院干部队伍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激发人才工作新的活力。要加强高层次人才聘用管理,改变“重引进、轻管理、重待遇、轻考核”的倾向,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考核制度。要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工作软硬环境,为人才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加强人才榜样选树宣传,打通人才服务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不断创优人才发展“生态圈”。

全方位做好人才服务工作。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想将学校打造成人才聚集的高地,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是关键。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服务意识,急人才之所急,想人才之所想;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引才工作上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结合政策要求和学校学科专业等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精准分析学校引才的重点领域,锁定国内有关人才,按照“一人一团队”的思路,由学校领导牵头形成引才工作团队,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在人才培养上舍得下苦功夫、下大功夫,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大力培养青年人才。要统筹学校各类资源,围绕人才自身发展定位,进一步完善教师全职业生涯发展支持计划,构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发展体系,帮助更多的人才成长为“大先生”。在岗位聘任、薪酬待遇和政策激励等方面向青年人才倾斜,不断完善青年人才成长“绿色”通道,最大限度挖掘和开发现有人才潜能。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更多博士、教授、青年教师“沉下去”,融入基层实践,到农村、企业、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实践实习、创新创业,引导各层次人才扎根一线,知行合一,做好“把双脚踏在大地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主人翁。在选人用人上要综合分析研判,支持人才“活起来”,搭建“人尽其才”舞台。要尊重人才的差异性,统筹推进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从各方面激发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用为本、人岗相适,把人才用在最合适的岗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努力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在人才需求保障上“走心、用情、有方法”。人往高处走,花大力气用“绣花”的功夫摸清楚我们“高”在何处“能提供什么”,搞明白人才的“高”要求“需要什么”;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运用大数据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记录分析人才成长过程,做到提前研判、预警,为人才发展“保驾护航”,不断增强人才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人才支撑。

(作者系党校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