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南大学 - 《西南大学报》

重实践: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要求

作者:何攀文    
2023-05-15    

这篇文章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中“重实践”的要求,强调了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突出实践导向,必须大兴调查研究,破解矛盾问题,化解风险挑战。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要求,明确提出这次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并作出深刻阐释,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实践”。要贯彻落实好“重实践”这一要求,就是要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每当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就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以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汇聚起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这是党的一条成功经验。当前,我们正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但我国发展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因而,突出实践导向,在“重实践”中坚定“敢闯敢干”的勇气决心,充分发挥实践的引擎作用,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突出实践导向,必须大兴调查研究。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回望百余年历史实践,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无一不与深入调查研究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多次要求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大兴调查研究,是这次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主题教育突出实践特色的内在要求。做好做实做足调查研究,要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严明工作纪律,增强调研实效,广泛开展蹲点式、解剖式、“四不两直”式调研,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要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沉到一线,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把工作中的短板不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搞清搞透,谋实思路、做实方案、扎实工作,以奋斗的姿态、务实的作风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突出实践导向,必须破解矛盾问题。面对治国理政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要善于思考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规律,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逻辑;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端倪,防范矛盾风险蔓延转化。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在对矛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到熟知、全知、深知的过程中,进一步作出行得通、行得准、行得顺的政策和措施。

突出实践导向,必须化解风险挑战。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空前上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防范各类风险挑战内外联动、累积叠加,不断提高国家安全能力。”要提高风险化解能力,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有效予以处理。要发扬斗争精神,讲求斗争艺术,磨练斗争本领,结合斗争实际,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有力量。要健全风险防控常态机制,对经济、科技、社会、网络、外交等领域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预测、积极研判、精准防控,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利环境与坚强支撑。

(作者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生专项课题:My20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