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新闻传播呈现出多种形式,信息传播模式也由单一化发展到多元化。微博、微信、抖音、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快速便捷、图文并茂、声色兼具的信息接收与信息传播的途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年轻一代,几乎人人都可以利用媒介获取信息,人人都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与此同时,良莠不分、夺人眼球、抢占头条、失实报道的新闻伴随而来,如果受众者不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缺乏对新闻的辨识和认知,便极易成为一些虚假谣言的信任者和传播者,为各种错误思想舆论的滋生铺设温床。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大学生群体每天面对着大量的网络信息,他们获取新闻的能力如何?主要关注哪一类的新闻?辨别新闻真相的能力如何?基于此,在全校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与走访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02份。
我校大学生新闻素养现状
从关注新闻的时间、种类、目的以及获取新闻的途径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关注新闻的情况。70.3%的同学每天会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阅读新闻;阅读新闻的种类呈现多元化,主要集中在时政、娱乐、社会、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分别是60.6%、60.4%、60.2%、42.4%、41.2%,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新闻阅读倾向;超过七成的大学生阅读新闻的目的是为了开阔视野、了解社会;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了解新闻资讯的最多,分别占85.1%、68.7%,而通过报纸杂志了解新闻的仅占14.3%,这种现象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相符。
大学生新闻辨别能力。从辨别新闻真假来看,87.8%的大学生会认为不同程度存在假新闻,10.4%的大学生认为新闻都是真的,新闻真假辨别能力总体是好的,但是仍有1.8%的大学生认为新闻都是假的,存在判断错误。对于新闻的真假,许多大学生都会去求证,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会采取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查阅资料进行求证。
从大学生转发新闻的种类、途径、频率、目的等方面综合分析他们的新闻产生与传播能力。调查分析显示,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微博、QQ空间、微信朋友圈转发自己喜欢的新闻,转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弘扬正能量、与好友分享、传播信息。转发的新闻主要是时政、娱乐、社会、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这与大学生关注的新闻类型相一致。转发的频率不是很高,每天都转发的只占13.34%,一周以上转发一次的占28.1%,不转发的占21.3%,这说明大学生新闻传播的意识较差,转发的新闻受关注度不高,缺乏影响力。
走访调查发现,除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新闻素养普遍较高,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对自身新闻素养现状不满意,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有加强新闻素养教育的必要,六成以上的认为课程教育、自我学习、实践教育是培养提高新闻素养的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我校大学生新闻素养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关注娱乐类新闻比例偏高,新闻真假辨别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能力还存在严重不足,获取网络新闻渠道多依靠社交类应用软件(占44.4%),喜欢文字新闻报道的大学生较少(仅占19.9%)。
加强大学生新闻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新闻素养教育,是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的大学生将全过程参与,并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工作,只有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才会关注新闻,关心国家大事,胸怀天下,把握社会热点,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高远的志向,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出彩人生。
加强新闻素养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从未停止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渗透。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思想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而青年学生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闻舆论工作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因此,加强大学生新闻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新闻素养,对于增强民族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正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新闻素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大学生是社会中思想最为敏锐、思维最为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为迅速的青年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时代要求大学生既要志存高远、胸怀祖国、情系人民,又要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大学生除了学习以外,还要了解天下形势、熟悉国内情况、关注社会热点等,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以便每时每刻都能从新闻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健全人格,并从中汲取成长成才所需的营养。
新时代大学生新闻素养培养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是对全媒体时代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对媒体融合发展态势的深刻洞察,也是对全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开设专门课程,加强大学生对新闻知识的了解。在大学新生入学后,高校应该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新闻传播方面的相关课程。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新闻知识的培养,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全面地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深刻理解到学习新闻的意义;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对新闻的分析辨别能力,从而培养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中,增强明辨是非能力,掌握有用的信息。
利用大学生新闻传播方面的社团组织,比如,校园新闻中心、新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创作、赏析、传播等方面的活动,定期举办新闻业务培训会、座谈会、交流会,让大学生参与到校园新闻采集、编辑当中,逐步熟悉新闻生产发布流程,亲身感受新闻的魅力。同时,鼓励学生记者发挥才智,创作原创作品、优秀作品,在校园网、校报、橱窗、两微一端等各类阵地发布,这对于培养学生新闻观察能力、提高语言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让大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新闻素养。
加强管理,规范阵地建设。新闻宣传阵地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我校先后制定了新媒体管理办法、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办法等,要求学校的网络建设和各类新媒体账号一律坚持“谁开设、谁主管,谁应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的单位和学生组织按照隶属关系,须指定一名处级党政干部为第一责任人。通过规范学校新媒体发展的管理,满足了广大师生、校友及公众对新媒体信息的需求,充分发挥了新媒体平台在展示学校风貌、发布新闻信息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提高新闻素养,做正能量新闻的传播者。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多是从网络渠道获取信息、关注新闻。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都可以转发信息或者表达自己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新闻与法律等知识的教育,要让学生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利用新媒体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了解我国法律法规对惩治网络谣言的相关规定,坚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社会公共秩序、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这“七条底线”,绝不允许制造传播网络谣言。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理性且成熟的网民,要能够明辨是非,增强抵御消极落后信息的能力,从自身做起,不信谣、不传谣,同时要利用好空间和朋友圈等渠道,传递正能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