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岛大学报》 - 《青岛大学报》

刘宇博:“网红音乐老师”的激情与梦想

作者:学生记者  申欣宜  栾依然  宋晓璐    
2023-06-16     浏览(136)     (0)


  刘宇博(右)在不久前举行的浮山书院“与子偕行”———“中国诗乐舞传承”课程展演暨第十三届博雅班毕业典礼上演唱 洪涛 摄


“再美的花朵,盛开过就凋落;再亮眼的星,一闪过就坠落……”2020年9月,一条名为《青岛大学流行音乐课,青大邓紫棋》的视频在抖音获赞近20万,被《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青岛日报》等账号争相转载报道。

视频里灯光闪烁,音乐醉人,舞台上的歌手燃情演绎,教室里座无虚席,学生们激烈地呐喊、欢呼,掀起了巨大的气浪。这个账号的主人是音乐学院“网红音乐老师”刘宇博。至今,刘宇博的账号已有12万粉丝,累计获赞近130万。

刘宇博是音乐学院声乐系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心理事、青岛市音乐家协会声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岛考级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他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声乐大赛中获奖,举办过多场独唱音乐会、主演过多场歌剧,也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和各省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制作过大型声乐“慕课”,并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多本个人专著。

 

“学音乐总需要点冲动和激情。”

 

少年时期的刘宇博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喜欢学唱“小虎队”的歌到1997年正式进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就读古典音乐专业,他在音乐之路上坚实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热爱。

2002年,刘宇博来到青岛大学任教。当本报学生记者提到为什么离开舒适区来到青大任教时,他笑着说:“学音乐的人,总要有点自己的冲动和追求。”他认为,新鲜的地方会带给音乐人一些新的改变,青岛符合学艺术的他理想化的生活环境。

刘宇博一直倡导学生们学音乐要“多一分冲动,多一份激情”:“现在的大学生需要这种机会,在大学的校园里留下许许多多的青春记忆点。”因为自己常去livehouse听现场音乐演出的缘故,自然而然地,他想把这种形式“搬”到校内,让青大学子也能站在舞台上展示青春风采。3月30日,刘宇博在音乐学院组织了校内首场livehouse,参演歌手不限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还有来自校园“十佳歌手”比赛的参赛选手以及各学院(部)的学生。大家都怀着对音乐的纯粹热情参加那次演出。

除此之外,草坪音乐节、“我是歌手”比赛、“十佳歌手”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刘宇博都鼓励自己的学生踊跃参加。“这些活动能为大家提供挖掘自身潜力的平台、证明自身实力的机会。”刘宇博提到,校园演出在自己心里就像一个小小的实践基地,他希望大家能够从校园出发,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除此之外,他也经常带领学生们在栈桥、大鲍岛、市南区文化馆和奥帆中心等地演唱;他提议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课堂露营”:支上帐篷天幕,在轻松的氛围下一边露营一边煮茶,一边听课欣赏音乐。

此前,在《流行音乐演唱》课上演唱时,刘宇博总会随手发条抖音,没想到这无心之举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反响。一开始,他和同事只是想开设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音乐公选课,让大家了解并爱上音乐,刘宇博希望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互动最大化。如今,这门公选课已开设了四五个年头,并成为青岛大学的“网红课程”,永远是节节爆满———这是他最初没有想到的,“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同学们都很给力。”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

 

在教学中,刘宇博最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至少在二三年级时就确定好目标。如果实在没有任何想法,就多去尝试,慢慢从经历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他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限制他们的兴趣。现在他已毕业的学生除大部分在从事音乐相关行业外,也有创业的、做主持人的,还有的在银行、海关、酒厂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理想,我希望学生们未来都能找到真正自己想要的东西,成为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刘宇博说,大家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包括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眼睛里也充满对音乐的无尽热爱和兴奋,正是一直支撑他走下去的坚定动力。

刘宇博也深谙教学相长的道理,他认为在当今的音乐课堂上,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并非他想要的课堂的感觉———学生应从“聆听者”转变为“参与者”,不必被动地吸收老师的看法,而是应该提出自己的思考,甚至要学会质疑,能做到与老师产生思想碰撞。刘宇博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坚持公选课前让每一名学生自我介绍,始终保持着课堂轻松幽默的氛围,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课堂快速“升温”。有的学生过于内敛,或觉得自己唱得不够好,对于当众演唱存在心理障碍甚至恐惧。然而随着课堂的“升温”,大家就开始积极踊跃了。“当他们鼓起勇气唱了以后,就能体会到唱歌是一件很快乐、很爽的事情,并且能够在这里得到一种释放、找到一些自信。”刘宇博说。

每到毕业季,刘宇博对于师生互动的感受更加深刻:“我们与学生是一对一上四年课,就像师傅带徒弟一样。”毕业时,作为一种毕业考核形式,每位毕业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专场音乐会。给每位毕业生打磨唱功与演奏技巧、指导动作、串联流程……在每个环节的准备过程中,刘宇博与大家的师生情在逐渐升温。他说,毕业生专场音乐会不仅是老师对学生的打分,更是一场以音乐沟通心灵的见面与告别仪式。

“做有中国特色的音乐”

古典和流行、传统与现代,刘宇博于这样一种转换中找到了切入点。为了让课堂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刘宇博和王锐、卢文丽等老师一拍即合,共同在浮山书院开设了《中国诗乐舞传承》一课。“古曲是要有原词原谱的,历朝历代的宫廷雅乐也都有记载,它们都是诗和乐的结合。”因此,刘宇博将中国古典诗词、乐曲、舞曲融合起来,以启蒙为原则,引领博雅学子吟诵古韵,传承古风。他会让大家将古韵吟诵与现代朗诵进行对比,甚至会加入闽南语的吟诵。于是,大家们在语流音变之中逐渐培养起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一首更适合现代人漫步湖边的《春光好》展现了不一样的生机与活力,刘宇博感慨地说:“这也是为了探索一条路:如何让现代的人更加接受传统音乐。我们也于传统音乐中吸收养分来支持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有中国特色的音乐。”

开课与结课的时候,《中国诗乐舞传承》的任课老师都会给大家准备一个大蛋糕,还会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幅卷轴,请书法家手写“中国诗乐舞传承结课”,盖上浮山书院和学生的印章。小小的卷轴饱含满满的仪式感,也承载着刘宇博的课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与此同时,刘宇博正在尝试开设一门公选课———《非遗里的音乐鉴赏与传承》,他尝试将箜篌、古琴、软弓胡琴等传统乐器的传承人请到课堂里,还原琴、瑟、笙、编钟和排箫等传统乐器,并加入古曲、雅乐吟诵、聊斋俚曲的非遗传承,有望打破传统的一人教学模式,从而让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刘宇博也在积极地带领学生参与公益。他组建并授课指导的“小海豚听障儿童公益合唱团”正是带领学生参与的公益活动。“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学会唱一首歌,一节课的时间就可以轻松完成。但对于这群植入人工耳蜗的特殊孩子们来说,他们需要付出三四倍的努力。”刘宇博说。

由刘宇博带领的学生志愿者每周都会去给合唱团排练,提供演出和创作上的帮助。合唱团刚成立时,孩子们跟着钢琴试音模唱,基本上一个音也找不到,两个月下来也还没唱准一首《小星星》。为了不让孩子们因在唱歌上难以突破而厌学,刘宇博尝试过一对一的声乐训练,增设舞蹈课边跳边唱等各种方法,孩子们在合唱团里学得更加开心,相处得也越来越好,每次下课总会和刘宇博与学生志愿者们问好、拥抱,一些本来腼腆的孩子也慢慢融入进来。“他们在这个课程中变得开朗了,我们希望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帮助他们做一些调节。”志愿者团队也给合唱团写了一首主题曲,有一句歌词是:“叫醒耳朵,唤起勇气,让阳光洒满每个人的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