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师范学院紧紧围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以丰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内涵为方向,以建立健全学生社区安全管理机制为主线,坚持以“管理+服务”和“育人”相融合,结合校园安全工作特点和工作实际,充分利用师生力量共同建设“校园安全服务队”,参与平安社区建设,构建群防群治体系,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推动建设平安、文明、健康、和谐的学生社区,着力将学生社区打造为平安校园样板高地,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一、建立学生社区安全管理联动机制
学校以学生社区为中心,充分联动学生工作部、宣传部、保卫处、团委、后勤管理处等职能部门,及校外公安、消防等单位,建立健全学生社区安全管理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研判,强化学生社区综合治理,提升应急反应能力,为学生社区安全保驾护航,提升遵师师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一)抓实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社区防范能力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丰富的校园安全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结合安全主题教育,多层面、多场景围绕国家安全、反诈、消防、禁毒等重点内容,创新性开展包括安全知识科普宣传、易班安全慕课、安全警示教育、网络宿舍安全知识答题、应急安全演练等形式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爱校护校的主人翁意识,全力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强化校园应急处置能力。
(二)抓细隐患排查,提升师生安全感
学校联合当地派出所、消防队定期深入学生社区开展走访宣传教育,全力打造平安校园。由学工部、保卫处党员老师担任指导、学生宿管委学生干部和师生“三长”为主体构成的“校园安全服务队”,划分网格化管理责任区,把服务对象转变为工作力量,利用身份优势深入学生社区,通过定期走楼、座谈、意见箱、安全检查等形式了解社区中学生的相关学习生活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记录、多汇报社区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细致排查安全隐患,多渠道、多方式地维护师生安全和校园稳定,提升师生安全感。
二、完善学生社区多元力量协同管理机制
学校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下沉学生社区践行“一线规则”,组建师、生四级安全队伍工作机制,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队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组织等队伍建设,实施学生社区师生双“网格化”协同管理模式,学校实现人、责、岗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推动学生社区全员育人新格局。
(一)队伍入驻,充分发挥思政力量职能优势
持续、深入推进育人队伍进驻学生社区,组建“学工部—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学生科科长—辅导员(班主任)”四级安全教师队伍工作机制,要求副书记、学生科科长、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力量践行宿舍走访制度。学工部统筹宿舍安全管理工作,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学生公寓教师楼长,学生科科长担任教师层长,辅导员(班主任)担任教师寝室长,划分网格化管理责任区和责任寝室,指导学生“三长”在宿舍管理服务中创造性开展工作,进一步发挥学工队伍“管理+服务”育人职能,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急难愁盼问题,密切做好学生社区各类动态掌握,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
(二)培育自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管理
学校全力激发学生内驱力,通过发挥组织优势和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力量,组建校、院两支“学生宿管委—楼长—层长—舍长”四级学生安全队伍工作机制,以勤工助学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征集来自各学院的“校园安全服务队”277人,分布于全校11栋学生公寓各个学生楼层,划分网格化管理责任区,把服务对象转变为工作力量,将安全工作的抓手延伸至学生社区的每一间宿舍和每一个角落,不留安全隐患死角。“校园安全服务队”通过参与安全宣传教育、每日安全自查,进一步增强学生安全意识,让学生成为校园安全的“侦查员”“守护员”和“宣传员”,实现学生在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有力提高安全管理工作实效。
三、探索学生社区心理健康育人工作机制
学校利用学生社区便利性、熟悉性的特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融入到学生社区中,学校在11栋学生公寓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灵氧吧”11间、辅导员工作室22间,探索学生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阵地延伸至每一栋学生公寓、3612间学生宿舍,每一个学生,着力构建心理育人环境,多方位、全覆盖致力于为全校学生提供多样化、精细化、定制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从深从细从实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校园安全服务队以服务全校师生、维护校园安全、建设平安社区为目标,有效充实了校园安全保障队伍的力量,发挥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成为了学生参与学校治理工作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作者分别系遵义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副部长、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