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经过这11年的发展,咱的小院一共来过多少学生,培养了多少学生,服务了多少百姓?
叶优良:有多少学生,2022 年我们大概统计了一下,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完成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生有23人。他们基本上除上课时间和毕业答辩外,超过两年时间都在科技小院。来毕业实习的本科生,大概有半年时间在这儿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这个人数有131人。利用寒暑假、周末,还有专题调研来我们科技小院的,我估计有上千人。
指导了多少农民,没有统计过。以禹州科技小院为例,大概覆盖了当地的4个乡镇30 多个村庄,服务了10万人次。当时没有网络,全是我们培训,走村串户通过各种形式去辅导的,现在这个数量应该更大了。我们从2021年1月30日开通了科技小院的公益讲座,有120期了,累计观看人数有360万人次。如果线上线下结合的话,我们培训的人员应该超过了500万人,影响的人群超过了2000万人。我不知道我们到底辐射多大面积,但是我感觉我们这个服务的范围还是非常广的,可能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记者:就像您说的,现在您在乡村给人培训,好多人都能认出来您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次回信之后,可能我们的科技小院会越来越受到瞩目。在您看来,咱下一步科技小院要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叶优良:其实,去年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发文支持科技小院建设以后,科技小院就非常热了。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师生的回信发布之后,大家的关注度更高。下一步,我们应该整合河南农业大学的力量,把科技小院建得更好,去服务乡村振兴。
另外,依托河南省科协、河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整合我们河南省的涉农高校,发挥科技小院联盟的作用,动员各个高校的老师和学生深入一线,也动员企业积极参与,大家一块来把科技小院建设好。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总结的,我们要“党、政、产、学、研、用”六位一体,共同来打造科技小院这个平台。
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县都能有科技小院,每一个乡镇都能有我们科技小院指导的、服务的农户,力争让更多的农户都能感受我们科技小院的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给他们带来的增产增收的效益,真正把科技小院做实,为乡村振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记者:那从您个人来说,您还要继续在科技小院带学生,服务农民?
叶优良:是的。今年是我们科技小院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借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东风,借我们获得了“科技小院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这个喜讯,借大家对科技小院需求和关注越来越多这么一个热度,动员更多的力量,带领我们更多的老师下去,做好科技小院。记者:咱培养的学生里面,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叶优良:太多了,每一批科技小院学生都经历了很多,都有很多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故事或者经历。
说一说兰考科技小院的许宇蒙。许宇蒙从大一就开始对科技小院感兴趣,然后他一直想着,能不能在他们家乡兰考建科技小院。我也很支持。但是,我跟他说,我现在手头的研究生没有,人不够,你要建科技小院,只能你自己动手建,你自己去负责建。他说可以。他就以本科生的身份去筹建兰考科技小院。
当时去建兰考科技小院时,所有的问题都是他来解决的,经费我只提供一部分,更多的是靠他去当地找资源、找房子什么的。他高高兴兴回去了,跟当地人商量要种黑小麦,再发展石磨面粉,把小麦这个全产业链打造起来,帮助当地的农民致富。我跟他讨论说,石磨面粉在这儿确实有特色,但是不够,你再把植物营养的专业知识用上,开发一个富锌的石磨面粉。想办法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提高籽粒里面锌的含量。因为现在全球粮食作物里面,籽粒里面的锌含量普遍低。大概全球有1/3的人缺锌。他现在一直在做这个富锌的石磨面粉,这个工作做得也非常不错。而且他本科毕业以后问我,考研究生考哪儿。我说你走了,那个科技小院就关门了,你要想在那个科技小院继续做,你就得继续考研究生。所以,经过考虑,他就继续考我的研究生了,再以研究生的身份继续做科技小院。所以,他是全国唯一以本科生的身份做科技小院甚至是科技小院负责人的学生。2022 年,他被评为“‘出彩河南人’第五届最美大学生”,也是首届创新创业标兵,获得了一系列荣誉,都是科技小院这个平台把他逼出来、锻炼出来的。
说个外专业的,胡雪铃。她现在是禹州科技小院的负责人。她是郑州师范学院毕业的,学中药材的。当时毕业实习,她只是说找个地方,看看能不能完成毕业论文,把她中药材的工作做一做。大家就介绍,说你去禹州,那边有中药材。她去那儿待了一段时间以后特别喜欢,最后她主动要报考我们的研究生。去年,她顺利地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现在负责禹州科技小院,干得非常好。学校的老师,包括媒体去采访,对她的评价都非常高,说她一看就很能干,精气神很足,说我们科技小院人才培养得很成功。
所以,每个学生到我们科技小院去,他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故事,都有他们一些成长的过程,最终都是收获满满的。
谢谢叶优良教授跟大家分享河南科技小院背后这么多故事。科技小院,院小,事儿不小,作用更大。希望下一个十年,河南科技小院能够越办越好,让更多的师生能够走进田野,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本文原载于《农村农业农民》2023.05B.总第6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