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优良:科技小院,从形式上来看,它就是一个院子。但是,从内涵上说,它又不是个院子。因为这里面住的不是普通农民,而是从河南农业大学去的老师和学生,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些科技人员。它更多是一个载体,是一个纽带,通过老师、学生长期驻扎,去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再转化成技术成果,帮助农民节本增收。科技小院,更多是一个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记者:您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想到去建一个这样的科技小院?
叶优良:建这个科技小院,还是借鉴中国农业大学的经验。因为中国农业大学 2009 年就开始在河北曲周建立科技小院了。张福锁院士是我的导师,他经常在各种活动中介绍曲周科技小院的成功经验,希望我们去摸索一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路子。2012年,我受中国农业大学邀请,去曲周参加他们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发现里面有两个人本科是我们学校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在曲周科技小院做了3年的研究生。我发现他们的变化非常大,觉得这种培养模式非常好。
那时,我是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成员,致力于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过去的培训指导过程中,总感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理想。当时专家组也要求我们找一个村去试一试,实现整村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真正把这个技术落地。
基于这几个原因,我也觉得有必要尝试一下。如果能建一个科技小院,就可以把这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好。同时,推动技术真正落地。
记者:有想法了,还要把想法变成现实,这一步其实最难!
叶优良:的确,这个过程比较艰辛。建科技小院,在哪儿建,建成后学生愿不愿意下去,老师愿不愿意下去,建设成本、工作经费等各种开支怎么解决?这些都存在很多问题。还有一个更大的顾虑就是,你下去了以后,老百姓认可不认可?我们指导以后,他们会不会用我们的技术?其实面临很多问题。从有想法到第一个科技小院建成,我们费了很大周折。
记者:咱们第一个科技小院是在哪里建的?
叶优良:第一个科技小院建在许昌市的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
记者:这个小院有多大?叶优良:这个小院不大,是个两层的房子,一层有60平方米左右。二楼是培训室,一楼有两个房间住宿,一间住男生,一间住女生,都是大通铺。那时候想着要有个独立的院子,师生们吃住比较方便;位置要好,农民找我们方便;条件还不能太好,因为没有任何经费,都是我拿工资来解决的。最后找到了一个外出打工的农民,把他家不住的房子租下来了。我们自己改造水电、买床,还买了辆红色的三轮车,方便进村。
那时候一间男生宿舍住 10 多个人。你想象一下,睡觉的、说梦话的、打呼噜的、男生的脚丫子味儿什么的,生活条件要比学校里艰苦很多。当时我非常担心,学生在下面能不能留得住。
但是,没想到同学们那么乐观。他们说,自己住着两层的小洋楼,开着红色的敞篷跑车,门前有百亩的麦田,是个大户人家啊!那个敞篷车,其实就是三轮车。
更大的困难,其实是如何让村民们信任我们。真正去做工作的时候,没人搭理我们,说:现在哪有人不要钱下来给他们提供技术、免费指导的?有的村民问我们,你们到底是卖种子的还是卖肥料的?我们说,我们啥也不卖,我们就是来做服务的。老百姓根本就不相信。我们就自己尝试着,挨家挨户上门做调查,不管人多人少,都去指导、去培训,整整坚持了 3个月。老百姓看我们好像不是“忽悠团”卖种子的。“忽悠团”卖种子可能最多几天、一周就走了。我们几个月了还不走,而且每天起早贪黑地去调研指导,跟大家交流,好像真的是来做事的。另外,这些大学生跟他们家的孩子年龄都差不多,还没有社会阅历。那些有经验的村民一看,好像真不是“忽悠团”。就这样坚持了3个月,村里面的人才慢慢对我们转变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