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的清晨,阳光毫不吝啬地倾泻在河南省禹州市一望无际的麦田里,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小麦正值灌浆期,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成员田培雨同学巴不得这样的阳光更加灿烂点儿。她今天不用采样,只是习惯性地一早儿起床查看村里的庄稼,趁农户们干活时再传点“种庄稼经”。她轻盈地跳下田垄,俯下身去查看试验田里的麦穗,扭头和路过的农户打招呼:“叔,第一遍药打完后,你们地里的病害咋样?”一副种庄稼老把式的样子。
初见·结缘
第一次与科技小院结缘,是 2017 年夏天。当时田培雨是河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生,她随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临颍科技小院小分队开始了为期一周的科技小院生活。她和同学们在周边不同的村庄开展调研,深入农户家中详细了解上一季小麦产量和田间管理情况。
第1天与农户交流,她还支支吾吾张不开口。到了第3天,她已经可以大方地跟农户打招呼了,很自然地在地头、村口与农户拉家常、聊生产。第6天,一个种辣椒的农户急切地前来咨询,家里种的辣椒有的还没有收就烂了是什么原因。看着农户手机里的照片,田培雨迅速回忆:调研培训的时候没有这方面的讲解,书本里好像也没有具体说过……初来乍到的小姑娘顿时慌了神。好在李瑞珂师姐解决了问题:“大婶,这辣椒是发生了软腐病呐,得把病株拔了带出来,田垄一定要注意通风排水。”
看着师兄师姐们和农户泰然自若地交流,一丝不苟地解决问题,田培雨崇拜极了:“他们不仅可以严谨地完成科研工作,还能解决农业生产上的实际问题,我希望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
再探·志同
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于 2012 年正式挂牌成立,而第一个科技小院禹州科技小院就在田培雨的故乡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科技小院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地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越来越多的农科学子在小院里成长成才,更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完美结合,也为助力乡村振兴描绘了一幅精彩的答卷。
2019年5月,田培雨带着对科技小院的向往,在禹州科技小院开始了她的本科毕业实习。科技小院的生活给了她全新的体验。第一次在下午 2 点热辣辣的阳光下去麦田里收割;第一次在漆黑的凌晨去玉米地里测量荧光;第一次手忙脚乱地为农民朋友们做培训;第一次心情激动地给全体老师汇报工作进展……
田间地头不仅是检验知识的实训场,也是最好的科研试验室。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最好的科研选题。当地一些农户对小麦玉米进行了增密和增氮处理来追求高产。为了探究氮肥和植株密度对当地作物的影响,学长们在当地开展了小麦、玉米轮作的相关试验。于是,田培雨就协助进行试验。
10月初,金灿灿的玉米已经收获。通过小麦生长后期的监测,以及玉米从播种到各时期的取样测试,再到最后的丰收,他们的科研数据和这季庄稼一样也硕果累累。田培雨协助完成试验的同时,也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氮密互作对不同品种玉米冠层结构及光、氮利用特征的影响》。实习结束后,田培雨的白皙脸庞晒得很黑,但是,指引她未来的灯塔好像更亮堂了。
入院·成长
2020年,田培雨正式入驻禹州科技小院,不同的是,这次上研一的她已经成为科技小院的负责人了。在老师和学姐的鼓励下,从设计、播种、取样到收获,她学会了规划一个完整的科学试验,学会了如何兼顾科研和社会服务,如何安排与策划整个科技小院的工作。每当困惑时,她都会想起师兄师姐的嘱托:“服务三农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要脚踏实地戒骄戒躁。”
那年7月的一个午后,一位村民来到科技小院,说家里有一块玉米长得不好,希望帮忙找出原因。经过田间实际查看、询问老师之后,被确诊为玉米金针虫害,田培雨建议傍晚打杀虫剂。村民说:“科技小院真厉害,一来就解决了问题,要是你们能跟我们多说说就好了。”说干就干,她迅速查找并整合了资料,第二天联系这个村民,在他的家门口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会,主题为“玉米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预防”。在村民们的热情鼓舞下,科技小院持续开展了各种社会服务。田培雨的导师叶优良老师说:“田培雨在科技小院,她不仅是我的学生,她还要负责康城村和周边的所有农户的生产问题。她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康城人。”
从实验室的白大褂到田间地头的大草帽,距离有多远?对于科技小院、对于田培雨来说,距离是零。身为科技小院负责人,田培雨时常与导师叶优良和汪洋老师沟通,确定在当地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时常与当地村委会沟通,以何种形式开展活动最为有效。也时常与当地村民沟通,了解他们最想知道哪些方面的技术,希望能以最有效、最明了的方式将科学技术传授给村民。
与此同时,科技小院还通过开办义务支教班、开展“3.5学雷锋活动”、拜访敬老院、举行广场舞大赛、举办农民丰收节、成立暑期支教班、建立农家书屋、参与当地防疫抗洪等活动来助力当地乡村文明建设。
求索·梦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23年5月,田培雨接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在这个孕育着希望的季节里,禹州科技小院又迎来了大三的实习生们,他们的到来使科技小院再次变得热闹起来。研究生们则要一边紧盯大田试验、一边做着调研出诊的社会服务,同时还要督促学弟学妹们进行考研复习。田培雨在准备毕业论文的同时,还在尽可能地多带带学弟学妹们。
“小院虽小,却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不少来实习的学弟学妹们考研成功,纷纷正式加盟我们的科技小院团队。”田培雨说。
袁隆平先生曾经说过:“书本知识非常重要,但是书本里长不出水稻,要到田里去,要实践。”如今,禹州科技小院已在当地扎根十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本科生100余名,科技服务覆盖周边4个乡镇、48个村庄、耕地面积12.7万亩、农户20000余家,并服务种植大户和合作社100多个,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0万亩。
在喜悦与憧憬中,田培雨越发笃定科技小院模式对农业学子的价值:专业知识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扎根、落实。田培雨在这片土地上挥洒了无尽的汗水,而她的梦想也在大地上发芽、开花。
(本文原载于《农村农业农民》2023.05B总第6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