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与实践

作者:任凤琴    
2023-05-25     浏览(164)     (0)

课程团队骨干人员合影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系列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为基本内容,以 “回答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关心和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研部全体教师按照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课程至今经历了传统课堂教学 (2006年—2009年)、专题教学(2010年—2015年)、基于慕课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016年-至今)等改革发展历程。目前实施的基于慕课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合了专题优势、微课优势、把慕课与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足教学形式的新变化,依托智慧树慕课在线教育平台,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初步建立起课程的有效保障机制。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面对传统课堂存在的教学形式单一、讲授内容枯燥、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本课程改革重点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丰富教学资源,多元提升课程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通过线上线下、课堂内外融合热点焦点问题,并利用校本资源和区域红色文化,整合立体资源,多元提升课程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努力做到教师既是慕课中传道的 “影像”,又是课堂上授业的 “经师”,更是实践课堂中精彩点评的“解惑者”。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热情,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和时代感。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实效和获得感。根据课程进度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注重过程化考核。督促学生完成进阶式学习,并在教学中及时融合时下热点素材,采用手机测试、线上线下综合考评等,实现考评多元化,从结果评价转化为过程评价。

打造具有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的思政“金课”。“创新性”需要反映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高阶性”需要有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拥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挑战度”需要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所以,“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要求对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创新教学方法


混合式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当前信息化教学的主流教学模式。随着实践的深入以及对在线教学的深刻反思,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混合式教学设计才是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现实选择。在此背景下,本课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依托智慧树慕课在线教育平台,自建起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线上+线下”“专题教学+翻转课堂”“测试跟帖+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实现了传统教学、慕课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使传统课堂与网络教学互动有效组合,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


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课程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实现了从过去传统课堂“我讲你听”的教师为主到今天的“我听你讲”的以学生为主的转变。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黑板,已不适应多样化、现代化的社会。借用新媒体技术,运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分析讨论发表自己观点,并设计制作微视频、微电影,分享随手拍、组织辩论赛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力度,这种“由教定学”到“由学定教”的转变,能将各种资源知识有效整合,给学生更多启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程的创新性和感染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


教学内容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结合新媒体技术,打破传统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环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着重从以下三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实施。


提供慕课式在线学习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借助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把课程内容录制成N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并保障每个知识点的创新性、可视性和科学性。学生随时随地利用手机观看学习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这种新颖的数字化教学不仅可以反复观看,而且可以做到有疑惑时就随时随地发帖讨论。所以,提供慕课式在线学习不仅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保证学习效率,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给学生更多选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开展问题导向式专题教学


问题导向式专题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专题化教学模式。本课程遵照进阶式学习,让学生在观看线上知识点视频基础上,进而思考,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再结合学生实际状况、系统总结提升问题的导向式专题讲授。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观察思考的疑惑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弥补慕课在线教学的不足,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针对性。


进行翻转课堂式讨论


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问题的能力,注重 “教”和“学”在一定程度上师生身份的转化,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程综合运用了翻转课堂式教讨论,要求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线上视频讲解,自主学习,并进行章节测试,疑难答疑,跟帖互动,线下集中课堂时间,进行教师引导,答疑解惑,分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组织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力度,实现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真正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吸引力和获得感。


五、课程考核评定方式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检验、学习效果的反馈、教师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评价,是一个综合评价系统。本课程因势而新,构建全面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更多注重过程性考核,这不仅是考核比例的简单调整,更是考核评价方式的革新。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分线上与线下两部分。线上包括视频观看、章节测、论坛跟帖、学情测试等环节,线上成绩占总成绩45%;线下包:课堂考勤、翻转课堂活动表现、课堂测验及机房考试等,线下成绩占总成绩55%。可见,将期末考试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不仅丰富了课程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能营造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学思结合的教学氛围,切实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变学习方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上,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六、课程改革成效及影响力


课程依托智慧树慕课在线教育平台,始终坚持服务 “三农”的办学方针和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采用混合式教学,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一流农林人才,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课程改革成效


本课程改革自 2016年起已顺利推进了近7年,获得了校内外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一方面,从学生满意度上,学生高度认可教学改革模式,满意度较高。每学期随机发放的6000份在线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他们认为课程内容丰富,活动多样,新颖度高,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明显的帮助。另一方面,从教学效果上,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多种方式的混合学习,有助于他们领悟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吸引力和获得感。2018年、2020年以及2022年课程组分别组织了三届山东农业大学“耀动青春·我爱思政”微视频大赛活动,反映良好。2020年,本课程入选 “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名单;2021年入选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金课”建设名单;2022年又获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名单,说明其教学改革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课程的影响力


课程改革及取得的成绩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大众日报》对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以 《构建教学大格局思政课越上越有趣》《“互联网+”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让思政课越上越有趣》等标题进行了相关专题报道。2018年,山东省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栏目专程走进思政课堂,全方位地通过鲜活的教学案例,师生的采访交流,展现全新的思政课教学;课程组成员多次参加省内外学术交流,展示混合式教学改革成果,赢得同行好评;同时,课程组还出版相关著作三部,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目前在智慧树平台上已有13所国内外高校选修本课程,累计选课人数达2.09万人次。我们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必将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