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岛大学报》 - 《青岛大学报》

传承、融合与发展——记我和青大共成长的十年

作者:李菁  合作发展处(校友工作办公室)    
2023-05-19     浏览(97)     (0)


2012年,26岁的我入职青岛大学。回首这十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美好和青春的十年,也是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十年。这十年,我和青大、青大人一起成长,是传承、融合与发展的十年。

入校工作后,被分配到医学部作辅导员。记得第一次到松山校区的小院儿里看到既高大又朴实的医学楼,听同事说这是周边第一座80年代建造的有电梯的大楼,当时既惊叹学校医学学科历史的深远又感慨后来发展的滞后。因为不在一个校区办公,偶尔去浮山校区开会送材料经常会被同事问,“你们医学院感觉好神秘,那边都有什么哇”。可见当时学校其他部门和学院对医学院的了解不多。在医学部工作的那些年,也是学校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整合提升医学办学水平的 “正当时”。曾经和同事开玩笑,每学期开学工作的部门可能就会 “消失”,我就要面临“失业”和“再就业”。从学工办办事员到医学部团委,从临床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到医学部本科生辅导员,兼职一年多的临床医学学科秘书、两年时间负责统筹协调学部的学生就业工作,非医学“科班”出身的我多岗位、多方面快速成长,逐步掌握了医学教育学科体系和发展规律,曾经笑称自己就像一片砖瓦,见证了青大医学的快速发展。想起当年临床医学院被撤销,自己还哭了一鼻子,就像要搬离自己亲手布置的家一样失落。也正是这些年,学校医学教育机制体制从建立到健全,科教研一体化发展,医工、医理初见融合交叉,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医学教育优势逐步凸显,如同那时浮山校区崭新的医学大楼拔地而起。

回想来校工作的这十年,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两个精神人物。记得第一次见到沈福彭教授以其自身骨架制成的标本,憧憬之情油然而生。最感动的是沈福彭教授一生全身心地投入医学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工作,尽管体弱多病、心脏病频发,常常是在教室门口,含了硝酸甘油片再坚持登台讲课。在左眼几乎失明,右眼只有0.4视力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写作,编译了《骨关节解剖学》和 《心血管解剖学》。古稀之年的沈福彭,工作负荷远远超过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在沈福彭教授逝世的当天上午,他还侧卧在床,和同事畅谈对教学改革的设想;下午,他接待了80级研究生,因气力不足中间休息了几次;晚上交待儿子将磁带装进录音机,准备第二天早晨录下教学工作的意见作会议发言。他用“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高尚情操,为我们竖起了一座丰碑。还有一位老师,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从未上过讲台,但每一个医学生都知道他,他就是医学部人体形态学实验中心的高级实验师刘志才。他的工作是为解剖课收集、处理和管理人体标本。从1976年参加工作,刘志才收集、处理了2000余具遗体,在充满刺鼻的福尔马林气味下工作了整整42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他的一生都在践行和诠释着青大人奋斗不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刘志才就是平凡普通的青大人中的一员,为死去的人还愿、为活着的人造福,他是这生命的摆渡人,让逝者的生命和梦想在人民健康与医学发展中延续,传递捐献者无私的大爱和生命的光辉,把仁爱之心的种子播撒在医学生的心中。遗憾的是,直到刘老师离世,我才知道他的事迹。后来有机会通过学生处双团双巡主题宣讲活动,我向全校的师生讲述刘老师的事迹,也算圆了我的梦。我带的学生,2017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三班的同学们在毕业离校前亲手捆扎鲜花,就像当初他们入学时一样,再次来到沈福彭教授纪念碑前瞻仰缅怀沈教授,以激励自己传承青医风骨,看到那一刻时,我泪流满面,这就是我们说的最好的铭记吧。精神赓续,薪火相传,深受沈福彭教授“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精神影响,刘志才传承医学精神,不忘师者初心。我相信,他们敬佑生命、克难奋进的青大品格如同泥土中绽放的绿芽,会在我们每一个青大人的心中扎根滋长,生生不息。

在合作发展处工作的这两年,对学校办学特色、起源历史和发展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业务、转角色,对需求、挖资源,搭平台、促融合,工作站位提升、能力增强。围绕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对接山东产业发展、推动科教产教高度融合,更懂得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意义。

合并办学30年的发展之路,饱含了每一位青大人的心血和努力。相信,未来的青大,未来的我们,一定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