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党建工作的特色是“艺术实践+党建工作”,即:将党建工作融入艺术实践,以党建工作引领艺术实践,为艺术实践铸魂引航;将音乐艺术生成红色基因,以音乐艺术的魅力传承红色血脉,为党建工作助力强效。
一、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以经典讴歌党的奋斗历程
为庆祝建党百年,音乐学院师生排演了大型民族歌剧《江姐》,连续演出13场,线上线下观看近5万人,实现了学校师生观看全覆盖,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江姐》既是一节沉浸式的党史教育课,更是一堂生动鲜活的思想政治课。通过舞台表现,将这部红色经典的精髓真正传递到青年学生心中,把“红岩精神”融入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融入到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中;融入到党史学习教育中;融入到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激励师生继承革命先烈崇高精神,使红色基因成为长大人共同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追求。
通过大型民族歌剧《江姐》的排演,增强了党建与业务工作的紧密融合,提高了党员参与党建工作的热情,提升了党建带动中心工作的效果。
二、唱响时代主旋律,让党建引领成为艺术实践的常态
近年来,音乐学院师生的艺术实践活动紧紧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唱响主旋律,在实践中陶冶情操,引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并逐步扩大社会影响。
师生创作排演了歌颂吉林百年党史的原创合唱组歌《锦绣吉林》数十场;排演了《讴歌党史伟业唱响青春之歌河山红遍》特教风采主题文艺演出;举办了“讴歌党史伟业唱响青春之歌”主题流行歌会;参加吉林省委统战部、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组织的“不忘初心跟党走砥砺奋进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40余场;多次承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电视台大型演出、创作项目,并获得一致好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两弹一星》组歌中《东风东风》《唱响东方红》《迁徙》《三千年的等待》《东风之歌》《伟大建党精神》《为祖国留下》《江山民心》等声乐作品的作曲、编曲,其中组歌主题曲《江山民心》MV新华网点击量过亿;创作演唱中央电视台监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制作的五集纪录片《飞天逐梦人》主题曲《问天》;举办了《守望民族复兴之梦放歌时代辉煌乐章》《河山常好生动归春》等五场以红色作品为题材的线上“云音乐会”。
通过上述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的同时,将思政元素常态化融入到实践教学中。
三、心系抗疫保卫战,用歌声温暖心田传递力量
疫情期间,音乐学院教师们用“以艺战疫、音为有爱”为主题,策划组织师生创作了原创歌曲《有我们在,孩子别怕》《因为有爱》,改编了歌曲长大抗疫版《人世间》等作品,为每一位守望相助、全力抗疫的师生们鼓劲加油,与大家携手迎接曙光的到来。我院教师疫情期间演唱的《勇者》《最美志愿》两首抗疫作品,研究生演唱的歌曲《温暖》被各大媒体转载,在校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在特殊时期用音乐的力量感化心灵,鼓舞士气。
四、营建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综上所述,音乐学院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创新理念为驱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充分挖掘音乐艺术自身富含的思政元素和宝贵的红色基因,并融入歌曲及原创舞蹈、经典剧目的排演等艺术实践课程体系,把思政“小课堂”与学生成长“大舞台”结合起来,有力推进了音乐课程与红色思政内容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表演实践及星期音乐会》《重唱》《舞蹈表演实践周》《艺术实践排练》四门课程被列入校级思政示范课,并顺利完成结项。
作为音乐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尤为重要,因此,在党建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过程中,强调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学院上下,从支部、党员直至教师,在音乐表演及作品对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作用方面,认识清晰。10多年来,以“星期音乐会”为载体,坚持党建引领,在打造“艺术实践+党建工作”模式上,倾注了心血,锻炼了队伍,努力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继《星期音乐会》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之后,2020年“表演实践与星期音乐会”获批省级一流课程、2023年列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点;2022年艺术实践(开放性课程)案例——大型民族歌剧《江姐》获批吉林省首批研究生精品教学案例;2021年《锦绣吉林》《碧血长白·杨靖宇将军颂》获批吉林省省级文化发展专项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