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式作报告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及其安全,已经将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几年连续出台了系列相关政策,支撑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及其安全发展, 在产业链供应链问题上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强调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包括加强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供应链金融运行机制、丰富供应链金融产品。 2022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要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数字化建设,积极防范粮食、能源等重要产品供应短缺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众多的参与者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得供应链网络更加复杂,运营环境更加不确定。供应网络的全球化,外包和 OEM 的盛行,过分注重供应网络效率,供应网络可视性和控制措施的缺乏,集中生产与集中分销的趋势,供应商数量的减少,全球范围内突发公共事件的频发等众多因素,给产业链供应链带来巨大风险。以新冠疫情为例,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让全球供应链网络受到了灾难性打击,造成大范围停工、停产与供应中断,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10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声称全球经济将萎缩4.4%。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冠疫情造成全球供应链运转失衡,为全球供应链的结构和布局带来了严峻考验,这场突发性大规模危机警醒了全球供应链领导者,企业除了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率之外,还应注重突发公共事件下供应链风险管理,保证供应链的坚韧性和稳定性。
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坚韧性与安全,迫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政府全局统筹规划,强化整体布局,加强供应链协作、统筹供应链金融,清晰责任主体,布局产业未来。
二、弹性供应网络设计,平衡效率与风险,全方位重塑供应链,打造富有弹性的供应链网络,不断形成有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生态集群,完善生态体系,强化自我修复能力。
三、加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协同构筑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对供应链供需适配、高效优化、提质降本实现领先。
四、培养全球化供应链人才体系,既包括生产制造企业内部综合型供应链人才,也包括流通服务领域的供应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