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南大学 - 《江南大学报》

恒裕公

作者:王艺    
2023-02-28     浏览(135)     (0)


十八岁的盛夏,我和朋友一起去了丽江,一个充满秘密和情味的小城。

以打量景点的眼光来检验,丽江古城无疑是很合格的。到处都是打着情怀牌坊的小酒馆,叫卖的小贩,飘满茶香的茶摊,食物的烟火,这一切美则美矣,只是高度的商业化,已经把丽江古城变成了一座成熟的情怀作坊。

我有点失望,本以为雪山脚下的小城,是慢生活、纯粹和安静的代名词。可是在利益至上的熙攘时代,这世界上哪有真正的桃源?

我有些兴味索然地穿行在人潮里,灯红酒绿把白墙黛瓦映照得像话本子里媚眼如丝的妖怪。我慢慢地踏着石板,漫无目的地闲闲游荡。古城的小道经纬交错,我沿着被剥落了白漆的土墙一直走,在古城的角落,我发现了一栋不太起眼的纳西民居。它有一个特别的屋檐,内外都飞翘着角,雨水落下的时候,淅淅沥沥地落在院子的天井里,对于视雨水如金子的纳西人来讲,就像是在聚宝。

我惊讶于灯红酒绿和野鹤闲云竟可以在这里,相安无事地在同一面墙的两面存在。它和这个喧嚣的街道两不相干,身在人间,却似桃源。门口挂着一只小小的牌子,上书:民居公益博物馆。

守门人穿着一身灰色工装,只有袖套是鲜艳的红,打着“古城维护”四字。他领着我们简单地在门口做访客登记,就继续扫着天井里的落叶。守门人微微弓着身子的样子让我想起寺庙里的老僧。

民居名为恒裕公,是清朝大字号李家传下来的住宅,现在已经成为一间公益博物馆。它不盈利,不是什么网红景点,也少有游客驻足,但是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打理得很古朴,木梁和桌面都明净如洗,身处红尘,不染尘埃一旁的广播轻声讲着这里的故事。

现任祖宅主人名为阿六叔,祖上曾经是辉煌一时的名门望族,这一条街的民居,曾经都是李家的后院。院子名为恒裕,先辈寄托的永远富裕的愿望没能实现,如今只剩下了眼前这一座四合五天井小院。当时有一位德国旅人想斥巨资买下这间院子,但阿六叔没有妥协。最困难的时候阿六叔靠着卖过桥米线和玉米粑粑养活自己。阿六叔介绍道:“恒裕公,其实是我阿公的名号。我也曾问过他怎么样才能永恒的保持富裕啊?我的阿公说,要坚守本心。”

我看着宣传屏幕里的阿六叔,他的面孔与一身灰衣的守门人渐渐重叠。我恍然发现,原来那位朴素的守门人,就是这座宅子的主人。

1997年,丽江仿佛一夜成名,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千年古城,百年老宅,这一切都是很好的旅游噱头。丽江变成物欲横流的商业古镇。

我在云南听过许多大家族故事,同为百年传承的老字号家族,选择向商业浪潮妥协的严家一直富到了二十二代,而不愿妥协的李家却没落至此。谁不喜欢烈火烹油、锣吹鼓打?谁不想穿金戴玉、钟鸣鼎食?可是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被金钱践踏的。后人阿六叔选择穿上灰色外衣,带上袖套,甘愿半生守着恒裕公,守着这间公益博物馆,当一个平凡的守门人。

繁华鼓吹落幕后,真正的情怀方才浮现。阿六叔传承先辈的心血,他无疑是又一位恒裕公。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推门离开时,我看见了阿六叔写在展板上的一句话:“幸而居此处,不必惹尘埃。”

我又一次醺醺地漫步在石板路上,欲雨非雨,乍湿还干的古城,有一条贯穿古城的溪河。我向街边的阿嬷买了一盏花灯,把阿六叔的话写在了花心。它飘飘悠悠地顺流而下,灯火明明灭灭地闪烁在水面上,照亮了黑绸一般的河水,像姑娘一剪含情脉脉的秋波。

水流长久地穿行在丽江古城,不停息,恰如纳西民族的文明正流淌,生生不息。

 (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