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杨柳依依,早春暖阳下陪伴我的,是《诗经》。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中华上下五千年,这部著作历经了岁月洗礼,在文学史上始终熠熠生辉,每每赏读,都能深刻感受到那无法替代的文学底蕴。古朴优雅的诗句萦绕在眉间心上,金质玉声,浑然天成,亲切而厚重,整饬而端庄。
犹记得第一次接触《诗经》还是在小学,小小少年在老师的教导下,诵读着经典诗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中学时代又学了几篇,了解了“风、雅、颂”,“赋、比、兴”,也记住了孔子对《诗经》的经典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再到大学课堂,老师们一次次极力推荐,这本书也就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的良师益友。诗里关于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甚至天象、地貌、动植物等方方面面,活灵活现地展示着两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伴随着叠词叠句带来的韵律感,诵读时脑海中若隐若现的立体画面,如此遥远却又如此真实,仿佛时间瞬间被拉近了。
随着年龄渐长,阅历增多,再次捧起《诗经》,在深刻理解的同时慢慢产生了共情,读出了古老诗篇中闪烁着人性光芒和美妙真情。无论是至真至美的爱情诗篇,还是故友离别、征人盼归的篇章,语言的力量都能穿透时间的维度,触及灵魂深处,带来内心持久的温暖与感动。
回想起近三年来的点滴过往,每每听到那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都会让我感受到莫大的勇气和力量,也再次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与魅力。
生于华夏,长于盛世,享受着城市的繁华喧嚣,而茶余饭后,手捧经典细细品读,诗中带来的那份恬静,不由得让人静下心来思考。再读《诗经》,渐渐读出了诗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独立而自主;读出了人世间的质朴、率真,坚定追求理想,做事善始善终;也读出了鲜活的语言形式以及深厚的美学意蕴。遥想那样的荒蛮时代,物资匮乏、缺衣少食,人们却能远眺星空,近观蒹葭,用诗来记录生活、歌颂欢乐、表达痛苦,为生命注入充满理想和色彩的诗意,并将这份诗意传承到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何等的浪漫而伟大。
对于诗,我们无法抗拒,对于《诗经》里的文化,我们依然在继承和传扬着。千百年过去了,扎根于华夏土地上的文化以及文明并没有因此消失,它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希望我们能在诗的陪伴和引导下,高山景行,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