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 《飞行学院报》

新时代加强高校青年宣讲团建设路径探究

作者:张若石    
2023-04-15     浏览(170)     (0)

新时代,加强高校师生理论武装,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开展高质量的青年宣讲是一条重要途径。做好青年宣讲工作,应当加强对人员准入、技能培训、内容备课、演练试讲、制度管理等方面的重视与提升。

 

一、严把“准入关”,认定宣讲团成员资格

高校青年宣讲团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面向处于青春期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定型的青年学生,以及处于“三全育人”一线的基层教职工,因此宣讲团在建设之初,便应当严把“准入关”,确保团队成员的合格与可靠性。首高校青年宣讲团的主力成员是高校的青年教师群体,其中应以马克思主义专业以及党团组织优秀教师为主,这类群体在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国家政策方针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在将“生硬”的文字内容转化为通俗的教学话语方面有着一定经验,且这类群体以党员为主,也决定了政治上的可靠性;还应以具有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取得优异成绩与荣誉师生职工为辅,他们或是有优秀的工作业绩,或是有独特的人生经历、魅力,在宣讲中自带天然的吸引力,可以结合宣讲产生更好的正向价值。此外,还要建立严格、科学的准入机制,建立动态的成员准入、准出机制,从源头上确保高校青年宣讲团发挥出其应有价值。

 

二、严把“培训关”,提升宣讲团成员能力

宣讲工作在本质上与授课、演讲、谈话存在不同,青年宣讲团在开展宣讲时因阅历少、经验不足等原因,存在能力不足、能力恐慌的现象。面对这一问题,首先,应通过集中培训增加成员身份认同与观念的转变,使青年宣讲团成员在头脑中充分认识到宣讲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行动上形成自我约束与督促,为之后开展好宣讲工作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其次,宣讲以话语传播为主要方式,这便需要宣讲成员具备将理论话语、书面话语转化为宣讲话语的能力,此外也需要把讲理论与讲故事结合起来,并能够有效把握受众群体的特性,使宣讲更能被接受。具备这样的能力既需要成熟的宣讲团成员、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业务能力培训,更需要宣讲团成员结合自身特点、优势,多学习相关知识,多思考受众群体的需求,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更好地适应宣讲工作。

 

三、严把“备课关”,保证宣讲内容可靠性

备课对于宣讲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既决定了宣讲内容的来源,也决定着宣讲的质量与成败。高校青年宣讲团虽然面对青年师生群体,但在内容准备方面不能有所懈怠,首先,要明确宣讲工作的导向性原则,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环节,青年宣讲的内容首先应当以宣传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主,只有坚持好宣讲内容备课的主体主线,宣讲才不会偏离其价值导向,才会有明确的后续案例、事例收集方向。其次,青年宣讲团应当充分吸收面向时代、面向青年、面向问题的宣讲内容,作为讲好理论精髓的辅助与补充,这也是青年宣讲不同于更高层次宣讲的特殊之处,如青年宣讲团成员在备课时可以充分结合成员自身的个人故事、经历;来自互联网、来自校园、来自特定文化圈的事例、案例,使宣讲内容更加的“接地气、冒热气”,这就要求青年宣讲团成员在做好日常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对身边的世界加以观察和学习,不断深化理论武装,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扩展知识面。

 

四、严把“试讲关”,确保宣讲开展有成效

试讲是正式宣讲前的成效检验,也是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的重要环节,通过试讲,可以促进青年宣讲团成员更好地吃透宣讲主题、提高理论水平、提高表达能力、提升心理适应能力,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高校青年宣讲团成员可参照课程试讲的标准与步骤,在规定的时间内,从入场前的准备、到宣讲过程再到宣讲互动等过程进行真实的宣讲模拟,并由专业评委与其他成员进行点评与互评,总结优缺点,形成可借鉴的经验与共性问题,通过互相吸收借鉴,提升团队综合能力,发挥青年宣讲团的合力。此外通过试讲,还可以对人员进行再一次筛选,从而以试讲确保宣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五、严把“制度关”,确保宣讲团工作良性开展

高校青年宣讲团的宣讲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这要求高校青年宣讲团形成制度性的管理、考核制度,通过科学、客观地评价管理系,持续发挥青年宣讲团的作用。首先,应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高校青年宣讲团成员来自学校各个不同单位、岗位、专业,这要求青年宣讲团形成一套结合学校实际、成员实际的灵活管理制度,既要对每一位加入的成员做好登记与备案,也要充分掌握成员的学科背景、擅长优势、可用时间等信息,以便灵活安排青年宣讲团成员进行宣讲,做到及时补入、登出成员完成信息变更,准确记录成员宣讲次数、效果等信息。其次,要建立针对青年宣讲团成员的考核、评价制度,在每学期、每年度对成员进行考核,形成奖励激励机制,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并将宣讲结论与年度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挂钩,不断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人员活力,促进青年宣讲团良性发展。

(转摘自《时代教育》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