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安大学 - 《长安大学报》

故乡记忆之八:东台大马

作者:●沈秀芳    
2023-04-24     浏览(151)     (0)

四维镇离东台县城有六十华里。过去,四维镇人上街,爱去姜堰、溱潼,很少去东台。不知是哪一年,去过东台的小伙伴,回来都会讲起东台大马,一个个讲得眉飞色舞。里下河平原长大的孩子,从小没有见过马,自然是无限神往。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去东台参加“听说读写”比赛,赛场设在东台少年宫,比赛结果实在不咋样,但那座屹立在马路中央的东台“大马”真的震撼了我。

那是一匹威风凛凛的枣红战马,肌肉强健,凌空奔腾,似乎率领着千军万马;一名英姿勃发的战士,右手提枪,匍匐在马背上,策马冲锋,简直锐不可当。我仰头注视着威仪非凡的雕塑,想伸手摸摸曾经无限神往的大马,大马太高了,摸不着,但能抚摸一下大马的座基,也是满足的。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东台大马,那昂扬的姿态,伫立在马路中央,也伫立到我的心上。

盐靖公路通车后,去东台就方便了。刚通车时,从四维镇去东台,汽车从颠簸的碎砖块砂石路开到平坦的水泥路上,东台就近了。等看到枣红色大马雄立于路中央,大家纷纷整理行李,在大马旁就近下车。进了城,和同伴走散了,或是迷了路,都赶紧找大马。找到大马,也就找到了同伴,找到了回家的路。回程时,也不用进车站,直接在大马跟前等着。傍晚时分,大马跟前,有来自各乡镇的中巴绕马而行,车子颜色不同,每来一辆,就会有一群人,拎着刚刚采买的大包小包,拥进小小的车厢,高兴地踏上归途。大马,是我们共同的地标。

1991年,我到盐渎读书,每次往来盐渎,都会在大马下倒车。特别是回四维镇时,远远地从北边过来,看到雄伟的大马,心里欢呼雀跃,赶紧整理带回家却从来没有翻过的书包,下车换乘四维镇那辆有着桔红色腰线的大巴。那时候,看到大马意味着回家。

也是在盐渎读书时,我才知道东台大马是有名字的,叫“新四军东进塑像”。1939年,新四军高唱着“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从泾县云岭向江南进军,揭开了东进序幕。1940年10月8日,黄桥决战胜利后,新四军挥师东进,解放了东台。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粟裕率新四军第一师在东台设立师部,开启了苏中建家的过程。师部后来移至东台三仓,就在三仓镇上一座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民居里安家落户。此后四年间(1941至1944),是华中敌后抗战严重困难时期。新四军立足三仓地区,纵横驰骋于苏中沿海,浴血奋战,建立了苏中的战略基地。

考虑到三仓背靠大海,地域广阔,军事上回旋余地较大,粟裕把这里作为了战略基点。1941年冬,日军调集大量日伪军,进攻三仓镇和如皋县丰利镇。新四军勇敢亮剑,提出“誓死保卫三仓”、“誓死保卫丰利”。三仓地区人民唱着“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歌谣,与新四军并肩作战。粟裕运筹帷幄,灵活指挥,布阵巧妙,取得“七保三仓”“五战丰利”的重大胜利。对于粟裕而言,三仓保卫战的七战七捷与后来的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相比,是小得多的战斗。但粟裕深情地说:“三仓是我一生中最为怀念的地方!”铁军东进后,在以三仓为基本区的苏中大地上,开展游击战,创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也立下了砥柱江淮的丰功伟绩。坐落在苏中大厦前的大马,是民族危难当中的勇敢抗争象征,也是我们心中的精神图腾。

后来,东台大马迁往了100里外的三仓,大马曾经屹立的路口,安上了红绿灯。而我也在一个遥远的城市努力找寻着自己的立身之地。曾经长在心中的大马,只是偶然被想起。

前年(2021)9月,东台大马经过升级打造后重新回归,威风凛凛地伫立在苏中大厦前的盘道上。这距我第一次见到大马已经三十多年,但人到中年,我依然感动,这座大马已经融入了我的记忆深处,成为家乡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