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安大学 - 《长安大学报》

当花香充盈世界则至真、至善、至美

作者:●赵晨雨    
2023-04-24     浏览(179)     (0)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部改编自瑞士儿童文学家约翰娜·斯比丽长篇小说的同名电影《海蒂和爷爷》,比起《海蒂和爷爷》稍带误导性的中文译名,我更喜欢直接将它翻译成《海蒂》。尽管这部小说多次被翻拍成影视作品,但至今依然保持着活力,依旧打动着人心。

故事的主人公是年幼的少女海蒂,她父母早亡,在被姨妈收养了五年后因感其累赘将她送至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爷爷于力家。于力是个性格古怪的老头子,村里人都传说他曾经杀过人。果不其然,海蒂刚被送到这里,于力就百般阻挠,甚至打算三天之后就将她送到福利院去,然而就是在这三天内,海蒂的笑容和纯真打动了这个冷若冰霜的老人,他为海蒂添置了一把椅子,这也表示着他正式地接纳了海蒂。

海蒂在这里认识了皮特,这是一个牧羊的淳朴男孩,他和海蒂有许多的共同点,两人也因此成为了好朋友。海蒂会将自己的奶酪分一半给皮特,会坐着爷爷的雪橇下山到皮特的家中找皮特玩耍……正当我们以为故事就将这样进行下去时,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面前——海蒂已经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然而由于爷爷家和学校相隔甚远,于力似乎也并不打算将海蒂送去上学,皮特也说牧羊的孩子没有必要识字,村里的人也开始议论纷纷,冠冕堂皇地认为海蒂跟着于力甚是可惜,观众们也在猜测海蒂到底会怎样成长。就在这时,姨妈又一次登场了。

姨妈为了生计将海蒂卖到了法兰克福一户有钱人家中去做伴读书童,海蒂刚到这里就遇到了严厉的女管家,但也在这里结识了善良美丽的克拉拉小姐。克拉拉鼓励海蒂认字读书,克拉拉的奶奶也对海蒂进行了学习上的引导,这里的每一个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刻板严肃,他们同样用善良和温暖去接纳了海蒂。然而面对着华丽的房间,海蒂依然想念远在阿尔卑斯山的小木屋。她因思念爷爷而导致梦游症发作,也因此才得以回到了她日思夜想的小木屋中。当看到海蒂和爷爷拥抱的那一瞬间,没有人不会为海蒂感到高兴与满足。

这是一则充满着善良与爱的童话故事,没有绝对的反派角色。尽管《海蒂》这部小说被人们认为反映了大自然和城市文明之间的对比和冲突,但2015版的这部电影却更着重地表现了人性美,告诉我们善良与乐观最难能可贵。海蒂是个永远面带笑容的小女孩,在被姨妈和爷爷当作皮球踢来踢去时她也并未表现出难过不满,她主动睡在羊圈,主动拥抱爷爷,用乐观和真诚融化了爷爷。当来到法兰克福这个豪华的家之后,她第一次看到了餐具,看到了丰盛的午餐,看到了香甜软糯的面包,这时的海蒂想起了皮特牙齿不好的奶奶,她决定每天都拿走一个面包,等回阿尔卑斯山后带给奶奶吃。看到这里,有谁不为海蒂的善良所感动呢?

我们在同情海蒂不幸遭遇的同时,也不难看出她是幸运的。爷爷虽然脾气古怪,但为人真诚质朴,当海蒂为流言所困时告诉她人们不应轻信谣言,而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断他人的说三道四。皮特虽然略显鲁莽,但对待与海蒂的友谊却十分真诚。法兰克福的环境对于海蒂来说虽然陌生,但这期间也因为有克拉拉小姐的陪伴让她显得不那么孤单。克拉拉小姐虽然双腿残疾,为人却温柔大方,把海蒂当作自己真正的朋友,从不端着富家千金的架子待人接物。克拉拉小姐的奶奶更是灵魂导师一般的存在,她让海蒂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靠学习,才能了解自己未知却亟待探索的事物,那句“如果生命中有某件事令你开心,那么就尽快去做,不用管别人说什么”,不仅让海蒂坚定了写故事的决心,也警醒着我们每一个读者和观众。

童话故事总伴随着奇迹出现,《海蒂和爷爷》也不例外。在影片的最后一段,一只蝴蝶停留在克拉拉的脚上,这位残疾少女竟然奇迹般地站了起来。也许在现实生活里这显得不那么真实,但是在这样一则童话般的故事中,美丽优雅的克拉拉值得这最好的结局。

铺天盖地的疫情新闻,在这严肃而紧张的氛围中,互帮互助显得难能可贵。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更愿意去看一些类乌托邦的电影,没有剧情的急转直下,没有恶势力的粉墨登场,我更愿意去相信这世间真、善、美的存在,人性的善良会治愈心灵的创伤。《海蒂和爷爷》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其中每个人物的善良真诚都温暖人心、感人至深。在困境中保持善良看似简单实则困难,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少女海蒂一样,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能继续善良与乐观。即使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想法与心态,但只要我们做好自己,保持真诚以善待人,真善美的世界就永远不会消失。除了对人性美的书写,影片中阿尔卑斯山的美景是另一大看点。蓝天白云、绿草如茵、溪水潺潺、野花盛开的阿尔卑斯山如人间仙境般令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而这景色秀丽的阿尔卑斯山正如同我们内心深处的那片净土,在冬季永远纯洁雪白,在夏季始终花香满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