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一直恪守的高贵品质。科研人员肩负着寻找客观事物存在真理的使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眼睛,更要将诚信作为一切研究工作底线,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始终保持清澈。
简单的阅读文字、观看警示事例,通常我们只会带着震惊一笑而过,觉得这种事离得自己很遥远,但是仔细体会,诚信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科研工作的点点滴滴。从本科阶段简单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到研究生阶段承担某项科研任务,再到工作以后真正主持科研课题,这其中我们的角色在不断变化,而科研诚信就是贯穿其中的红线。也许我们都经历过实验反复失败的绝望,遇到过海量数据分析的困难,体验过论文写作时没有预期结果的崩溃,我们已经做了无数次的尝试,在欲求不得的时候,心里还是有再试一次的倔强,这就是我们离科研诚信最近的时候,就是在那“N+1”次的尝试过程中,我们才守住了科研工作的初心,牢记着一名科研人员的使命,并乐在其中。
科研诚信不只存在于自己本身的科研工作中,还贯穿于对其他学者的批判和质疑中。尽信书不如无书,当我们在查阅文献的时候,有时候会下意识地觉得别人是对的,从而掉入质疑自己的怪圈之中。依稀记得不管是求学还是工作期间,曾多次钻牛角尖,当我拿着查阅的资料去找导师讨论,试图改变导师想法的时候,导师总会第一时间让我清醒:“他们说的都不对,我都亲自做过,结果就是这样的,不要盲目相信别人的结论。”而当我略带不服地离开后,总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幡然醒悟,一个研究结论是在许许多多的限制条件下得出的,而年轻的我却把别人在某个条件下完成的实验当成了唯一的答案,这是何其荒谬。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冗杂,面对铺天盖地、真伪难辨的信息,更需要我们坚守科研诚信的底线,在保证由自己发布的信息是可靠的情况下,也要具备识别错误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科研工作的客观和高效。
科研诚信不只是我们进行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立德树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切实保障。高校教师以教学为本,我们肩负着课堂教学和指导工作的重任,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所以要求我们要核实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段事例的真伪。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的时候,更要坚决保证每一步操作、每一个数据的真实性,从学生接触科研工作的起始阶段就树立坚定的科研诚信观,并作为一种不变的习惯去迎接未来的研究之路。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为人之根本,那科研诚信就是科研人员的行为准则,这既是个人真实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术修养的外放。只有将诚信贯穿到所有研究工作细节中去,才能保证我们的结果是客观真实的,积跬步至千里,如果我们每个科研人员的工作是明晰的,那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就永远不会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