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当日常学习遇到真实生产场景中的问题,当化工和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交织在一起,会碰撞出什么?
近日,由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主办、我校承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过程数字创新竞赛决赛在江浦校区举办。 全国 76 所高校的 70 支本科生队伍和 21 支研究生队伍, 经过提交作品、专家网评初赛后,最终 60 支队伍,共计 300 余名师生集聚我校,围绕“甲醇精制工段虚拟工厂”系统的研发,分别开展了数字建模、图形组态、操作验证三项测试, 着重展示动态控制和组态建模的实操能力,在竞赛现场交出答案:在数字化解决方案中擦出创新的火花!
为“新工科”建设目标打基础
本次竞赛综合了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从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对化工过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旨在推动化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更好实现“新工科”建设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化工学院院长顾学红教授表示,这是化工类各类大赛中难度较高的一次。
大赛分为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 为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学生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 60支进入最后决赛阶段的队伍中, 研究生组队参赛的队伍有 13 支,其余 47 支队伍为本科生组。每支参赛队伍由 5 个人构成, 包括化工专业学生、自动控制或者计算机专业学生。
用数字化解决真实场景中的问题
大赛分决赛答辩和总决赛答辩两轮进行。竞赛题目以企业生产中的真实生产装置为基础,由公司提供生产工艺基础数据,包括工艺流程图、设备列表以及相关物料平衡表、工艺操作说明书、设备一览表以及设备开停车关键数据等。 再由参赛队伍综合运用基础数据,对生产工艺进行数字化模拟。
本科组特等奖获得者陈唯业是我校化工学院一名大四学生,在竞赛准备过程中,他们对相关过程进行了相应的稳态、 动态和组态的一些设置。 陈唯业解释,他们相当于制造了一款甲醇精制工段工厂 DCS(分散控制系统)的可视化监控界面图, 并可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更新。 同时,他们还不断进行算法优化,实现了工厂的自动运行和停止,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
研究生组特等奖获得者胡磊表示, 这种利用真实场景下工厂生产面临的问题出的赛题,非常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引导了他们将研究论文写在企业车间里。
在融合创新中实现转型升级
经过两天的角逐, 本科生组南京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 4 支队伍获得特等奖;四川大学等 8 支队伍获得一等奖。 研究生组南京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2 支队伍获得特等奖; 浙江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2 支队伍获得一等奖。
国家教学名师、化工学院管国锋教授对本次大赛进行专家点评。 他认为,比赛内容既有工艺,又有控制,克服了传统化工类竞赛的不足,真正体现了跨学科交叉,提高学生对真实工业过程的认识。
蒋军成校长要求,学校要以本次竞赛为契机, 积极探索化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化工过程数字创新竞赛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全国高校在智能化工和数字化工人才培养方面深度交流, 持续深化科产教融合特色,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化工学院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