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随三月至,阳光明媚时,安徽师范大学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学习雷锋、传承雷锋精神的热潮。各学院分别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活动,学生们积极响应,踊跃参与。他们深入社区、学校和公益机构,为幼童送去温暖和体贴,为孤寡老人送去陪伴和关怀,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等,让更多人感受到了雷锋精神的教育意义,展现出大学生们的良好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弘扬奉献精神,愿为扬帆者
阳春三月,雷锋精神正在师大校园内外处处传承。数学与统计学院陈孟奇老师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当天带领班级的同学们组织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据陈孟奇介绍,他在那天组织了校园垃圾清扫、寝室楼道卫生清扫、规范单车摆放等活动。活动结束后,陈孟奇表示:“指导参与此次志愿服务活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同学们在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后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满心欢喜的场景。”这次活动不仅让整个学校更整洁干净了,更让同学们弘扬传承了雷锋精神。
不仅仅是局限于雷锋日、雷锋月等特殊的日子,近年来,在学校的积极推动下,安徽师大有越来越多的同学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加入新雷锋青年志愿者协会、五四爱心学校等等。
当谈到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怎样去弘扬雷锋精神、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时,陈孟奇提出了“螺丝钉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两种精神。“螺丝钉精神”就是做好该做的事,完成该完成的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奉献精神”则是有热情、有耐心、有责任心地待人待事,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陈孟奇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对个人、校园、社会都有很大的意义。他表示,参与志愿活动不但可以促进个人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建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美好校园,最重要的是它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陈孟奇希望同学们在实践中奉献青春力量,以奋斗助力伟业,紧紧握住时代的接力棒,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心怀教育理想,誓做引导者
当涉及到雷锋精神的内涵解读时,化材学院的吴钰濛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她是本次带领学生们去进行校园清扫活动的指导老师,结合活动中的实践经验,她明确指出了融合在雷锋精神中的两个主体——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首先是身为大学生需要坚守的“服务人民,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道德要求;其次对于志愿劳动更深层次的挖掘便是大学职业教育所不断强调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
吴钰濛同时也指出了同学们在开展志愿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就是同学们在志愿服务的理念上并不明晰,他们困惑于雷锋精神的抽象与遥不可及,这就会导致动力上有些不足,就此,吴钰濛也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比如可以将学生们的思政教育融入到志愿服务当中去,学习借鉴“行走的思政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将行为主动性与精神上的熏陶两相结合,作为其中一环的志愿服务也就拥有了实实在在的教育意义。形式上的单一是阻碍志愿服务效益的第二只拦路虎,但吴钰濛很快便找到了破局的方法,寻求形式的多样化就应该从一开始去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任务布置,通过服务与专业的挂钩,让学生们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赋予劳动成就感的同时又能够锻炼学生们的专业能力,一举两得。
志愿者精神的内涵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吴钰濛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要在奉献当中寻求进步,在互助当中增进友爱。”这正是她希望当代的志愿者青年去遵循贯彻的行为准则。
赓续雷锋精神,愿为领路人
春风渐暖,繁花将灿。为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生命科学学院在3月5日开展了“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主题活动。“学院开展了志愿服务宣传、志愿故事分享、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生命科学学院团委书记胡玮老师介绍到。
胡玮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志愿服务品牌活动“360爱心家教”和“心语行动”。志愿者需定期给社区留守儿童和聋哑学校的小朋友进行课业辅导、科普活动。每次活动发布,志愿者们都积极踊跃报名。对于雷锋精神与志愿活动的关系,胡玮认为,我们要在志愿服务中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志愿活动的精神载体,我们需要明确志愿活动的内容。师大校园里处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尤其是研究生支教团和课后服务的志愿者们。在胡玮看来,志愿者发展对学校和社会有三大益处。一是相互促进,志愿活动不仅提升了志愿者的能力,也促进了学校和社会发展;二是注入活力,志愿者的加入为我们学校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有助于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胡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筑牢信念之基,当好志愿者
为了贯彻雷锋精神,助力全民阅读风气的养成,师大的志愿者们将“花津悦读”活动带进了镜湖书苑,带领书苑的孩子们阅读英文绘本,品读经典名著。来自20级英语师范专业的吴雅琪便是志愿者中的一员。
吴雅琪主要负责活动的前期组织和后期的布置工作,她表示,看到小朋友和家长脸上的笑容让她受到了极大的感染,这样的充实感和满足感令人难以忘却,教育实践活动让她认识到了自身理论上的欠缺,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儿时的我是留守儿童爱心帮扶志愿活动的受益者,进入大学,我终于有了回报的机会,真正成为了组织者和参与者。”她坚信这样的志愿活动会成为她人生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这是吴雅琪始终坚信的一句话。她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青年志愿者,应当积极向上,守时守纪,拥有大局观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从而推动整个志愿服务体系的持久健康发展。
深悟精神内涵,争做传播者
伴随着校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校内的学雷锋宣讲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主题为“雷锋精神的视觉传播”的讲座于3月8日召开,作为此次讲座的组织和参与者,22级新闻传播学类的廖兴同学抒发了他的想法和观点。
谈及此次讲座,令廖兴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老师通过雷锋广告图片的展示来多方面多角度地宣传雷锋精神。“这让我明白了新时代新的传播方法能带来新的效果,让同学们对雷锋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廖兴表示,这次学习进一步提高了他对“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八个字的理解,明白了劳动是世界上最光荣的事情。这次讲座的开展有利于构建互相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发展的人文校园。
在廖兴看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与时俱进。近来,志愿者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对此廖兴坚定地表示:“未来的社会处处存在着雷锋,人人都是雷锋。”
厚植人民情怀,甘为奉献者
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志愿者们劳动的身影更在明媚的春日图景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3月5日这天,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同学们来到了城北中心公园,开展了青年雷锋服务社区行动。
刘梦雅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她说道,“我们组织了很多活动,比如辅导小学生书法基础知识,推荐好书并提供现场借阅,帮助环卫工人打扫现场卫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举办过程中,令刘梦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很多小朋友喜欢写毛笔字,就算变成了“小花猫”也毫不在意。学习毛笔字活动现场十分热闹,家长们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刘梦雅表示,这一天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充实而有意义的,让她明白了雷锋精神永不过时,需要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作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应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愿意服务他人的善意和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刘梦雅这样说道。对于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刘梦雅也提出了自己的期许,她希望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能有更多的人自愿加入到其中,也希望大家在空闲时间参与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奉献社会的同时提升自我。
(文/杨余燕 许修远 周桥莹 林楠摄/曾雨萌 王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