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秉承关心国家发展的原则和与时代共进的精神,我校师生对此次“两会”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就业问题、高校建设、基层治理、心理健康教育、考公政策……国家的各种决议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聚集了师大人的目光。
基层人才 奋进时代
作为师大的教授和社会工作师,陈爱如老师一直关注着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他对政府报告中提到的关于社会基层治理方面的内容尤为感兴趣。对报告中提到的“我国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基层治理,优化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有着强烈的共鸣。陈爱如表示,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目前城市社区呈现出人员结构复杂、利益需求多元、矛盾问题集中的特点,治理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日益凸显,我国当前十分缺乏从事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加强基层治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紧迫任务。社会基层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依靠教育的力量,陈爱如深耕教育行业二十载,对于高校的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校正处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深入实施“两大振兴行动计划”,应当发挥出高校的特色优势,依托我校的社会科学学科群,围绕社会建设需要培养时代亟需的基层治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提及师大未来的发展建设时,陈老师如是说道。
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布局到具体推进,高质量发展始终贯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会时间”,师大也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前行,与日俱新。
教育强国 师大助力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刘小明教授认为,“此次全国两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会议,擘画了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工作重点和具体方略,明确了国家发展方向,也提振了人民的信心”。所以他十分关心两会所提出的方针政策,对两会的热议话题也有自己的见解。
最让刘小明印象深刻的提案是安徽籍全国人大代表、安庆师范大学校长、我校法学院彭凤莲教授提出的提案“双一流背景下更需扶持中西部师范高校发展”。作为安徽师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刘小明深有同感:“师范类高校承担着基础教育战线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推进师范类高校的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教育水平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在推进我国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更应当从高等教育资源方面着手,努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增进民生福祉,激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说起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刘小明指出,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了“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学科振兴行动计划”,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他说:“近年来,安徽师范大学的生源质量持续向好,人才培养成效稳步提高,全校上下奋勇争先,积极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师大力量。”
正如两会中提出的“就业难”等问题,同学们的追梦路上总会遇到困难。对此,刘小明希望同学们“有舍我其谁的魄力、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有强国有我的担当;要练就本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修养;再融入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最后,他寄语广大青年们:“勇敢面对困难,你们都会有美好而精彩的人生。”
心理健康 家校同行
今年两会期间,“双减”背景下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代表们的热议,教育科学学院方双虎教授认为“学校方面要加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家庭方面要加强家庭心理教育指导服务与体系建设。”
方双虎表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是德育一体化的产物,可以解决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割裂、碎片化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同时,在系统观的指引下,方双虎将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工程并总结了该工程研究的四大问题表现:制度一体化问题、课程一体化问题、心理辅导与咨询一体化问题及一体化实践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加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和研究方面尤为重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家庭教育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但即使如此,家庭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方双虎指出,参与家庭心理教育指导的工作者资质、服务原则、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要求、服务方法、服务管理、多部门跨专业的协作仍处于混乱失序的状态,制约了家庭心理教育指导的作用与功能发挥。为解决这一问题,方双虎提出制定《“双减”背景下家庭心理教育指导工作服务规范》行业标准,对行业范围内家庭心理教育指导工作服务进行统一的规范,为家庭心理教育指导服务提供科学化依据。
就业创新 玉汝于成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新的出发。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作为一名毕业生,2019级新闻学专业刘久玉同学对今年两会中有关“就业”的提案颇为关注。全国政协委员、西安财经大学校长方明提议,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完善企业与毕业生线上互动等个性化服务。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建议,继续在国家层面统筹安排,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个性化的匹配能够降低同学们海投的成本,节约大家找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就业服务平台如果进一步优化,许多同学就能避免因为信息差而错失合适的工作机会,也会减少其被骗的概率。
对刘久玉来说,2023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作为一名即将奔赴西部支教的研支团成员,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她会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注重思想政治领域的自我提升,为我国西部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作为一名新闻学子,她也会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变化,打牢基础,争取早日用己所学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知行合一 笃志前行
作为2021级刑法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刘岩在关注本次两会时,将目光重点放在了与刑法学和学生相关的提案上。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建议消除对罪犯子女考公的限制。刘岩表示,越来越多人选择考公,罪犯子女群体也不例外。对相关人群的限制今后将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关注。在此次两会的提案中,许多代表将目光聚焦到青年人的身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表示,研究生教育可适度前移,大学生要重视培养创新能力。吴碧霞委员则提议,要简化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广大青年学生可在此背景之下,结合自身所学专业,找准自身的社会定位。
关注两会,了解提案,切实践行,是刘岩一直在做的事。“当代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在学习上,我们不仅要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学术科研水平对于同学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刘岩表示。同学们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如“扬帆计划”、学校的“青耘计划”、“行走的思政课堂”社会实践、双减课后志愿服务等。这样可以增进大学生与社会的粘合度,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我们要时常自省,在摸索实践中明晰目标方向,步步笃行。
与国同行 担当实干
22级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王吉慧表示,两会离我们大学校园并不遥远,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体现了“青年关切”,比如“促进青年就业立法”“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适度延长保留应届毕业生资格时限”“引导高校毕业生入职高素质农民队伍”等等。这些提案从政策兜底、拓宽渠道、优化环境等方面切实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力行动。关注社会、关注两会、关注提案也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应该通过两会了解国家发展趋势,知悉民众关注焦点,积极参政议政,坚定制度自信。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锤炼品德修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自我定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让自己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实践能力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要担当时代之责,深刻认识到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前途命运休戚相关,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争做新时代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奋斗者。
(文/周婷婷 蒋若娴 杜玉娜 曹梦媛 摄/王哲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