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对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的创新创造,是推动文化与时俱进,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根本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保护好、弘扬好、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发扬光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从近年来的发展实践看,正是因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更高了,才在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领域形成了蓬勃的创造力,突出体现为国风国潮国货的兴起。这深刻印证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规律和作用。创新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途径。要把创新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同时,文化创新的活力来自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活动应该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推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创新成效的最高标准。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构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评价机制,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二十大报告还指出:“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对中华文化进行艺术展示和对外传播的时候,我们应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观念、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进行深入挖掘,结合时代要求和对外传播趋势,运用平实朴素的视角,加强情感设计,融入当地民俗风情和人文情感表达元素,尊重和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努力打破语言、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壁垒,用易于被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阐释和展现我国多元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奏响世界文明交流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