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重庆邮电大学 - 《重庆邮电大学报》

从“两个相结合”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俊斌    
2022-11-15     浏览(120)     (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那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因为,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做到了“两个相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正确把握了理论与实际、理论与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中国样态”、反映了“时代精神”,从而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在过去的政治话语表达中,一般的提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历史发端来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科学认识中国革命形势,走出一条创建工农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由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之路和历史进程。

虽然“中国具体实际”更多的是强调中国现实,但其本身就隐含着中国的“文化实际”,所以“两个相结合”在结构上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都强调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足见党中央对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格外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更具有“中国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契合马克思主义而焕发出“时代性”,正是在这种双向融合、彼此辉映中,才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不动摇。我们只有增强坚持“两个相结合”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回应现实需求和解答时代之问,在中华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可持续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