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民国时期有微信的话,然则民国三十年(1941年)正月十一那天,家住遵义沙滩禹门的乡绅、曾任黔军第六步兵团团长的胡忠相,大概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上这么一条图文并茂的内容记述自己的心情 :
辛巳人日,怡庐梅香四溢,绿柳初发,温州李子瑾、崇德丰子恺、武进冯励青、长沙罗巴山、同邑赵迺康诸君至,余出郭拄杖以迎。此后五日,余与五人同访禹门寺,经琴洲,登子午山,谒郑莫黎三先生墓,感寺观之兴废,叹陵谷之迁变。夜宿怡庐,犹兴致未减,品茗挥毫,作画吟诗,余亦有诗云:“人间已是传三绝,座上于今称二难。一自莼斋推郑莫,频教蹑屐向林峦。”
诗中“三绝”者,当指的是在座之人兼有诗人、书法家、画家,诗书画三绝,“二难”则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那句“四美具,二难并”,指盛情的主人与风雅的嘉宾难得都同时在场。胡氏热心文化教育事业,与当地名流多有交游,曾陪同竺可桢校长考察浙大校址,并建议将浙大一年级校舍迁到风景优美、人文荟萃的沙滩。彼时他已年逾七旬,仍兴致盎然全程参与子午山之游 ;到访的诸人中亦有书画大家、文史耆宿、诗词才俊,可谓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雅集了。
所谓雅集,即文人墨客聚在一起,通过游赏、宴饮、焚香、抚琴、弈棋、吟诗、撰文等艺术形式陶冶情操的小型聚会,内容和形式与现代的沙龙相似。聚集活动,不在于人之多少,须有雅地、雅人、雅兴、雅事,还要有雅作,方可谓为“雅集”。如西汉梁园、三国邺下、西晋金谷园、东晋兰亭、初唐滕王阁、晚唐香山、北宋西园、元末玉山,即曾先后有过著名的八次文人雅集。
文人,因其敏感的特质,是世界上最易也最能感觉到孤独的个体,雨疏风骤,月缺乌啼,花飞草长,均会情动于中而形之于言,留下千古绝唱。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精神的孤独 ;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是思想的孤独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才华的孤独 ;白居易“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是心境的孤独 ;苏轼“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是灵魂的孤独;纳兰性德“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是情感的孤独……而孤独的文人也是期待能够有志趣相投的知音、惺惺相惜的共鸣的,所以又会因共同的情趣与追求聚集在一起,进行文化与思想的积极交流。这样的机缘他们十分珍惜,往往会吟诗以抒其情、作序以纪其事、绘图以摹其况,人们也将之传为佳话,向往、追慕、效仿着这样的雅集。
有“西南硕儒”之称的清代沙滩文人郑珍,与诗友、文友、学友们亦有过数次有名的雅集。这些相聚宴游的情景,被他和友人写入诗中,流传后世。如一次他与好友王介臣(个峰)、夏成业(秋丞)、黄彭年(子寿)、唐炯(鄂生)、高以庄(秀东)等同游芙峰山,酒筵间众人即兴作画赋诗,记述这一难得的盛会。其中,郑珍《三月初八日偕江夏夏秋丞刺史、山阴王个峰上舍、溆浦舒文泉学博及黄子寿、唐鄂生、高秀东游芙峰山。余为图,系长句于上,存子寿所》一诗中云 :“今年此地不看花,明年此日知何似。春风吹衣上高楼,开筵即在楼上头。虽无二十五老者,座客尽是珊瑚钩。”“珊瑚钩”典出杜甫《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中的诗句“飘飘青琐郎,文采珊瑚钩”,喻诗文典雅可贵,当日席间俱为黔中杰出人才,确是“座客尽是珊瑚钩”。另有一次,郑珍与黎兆勋昆仲、莫友芝等乘双斛斗联成的“方舟”泛游乐安江,直达禹门山下,应寺僧之请,郑、莫二人题写摩崖。郑珍作五古长诗《明日同柏容郘亭泛舟过禹门山还饮姑园》纪其事 :“老僧喜我醉,请书压涛濑。为攀千丈厓,印我百年蜕。两孺尽葵栗,催归荫松盖。”50年后,黎庶昌重游禹门山,拓下摩崖赠与友人,使之重显于世,又撰写《禹门山铭》刻崖壁上,追述郑、莫等当年雅事,也是一桩佳话,此三处摩崖亦为禹门山增色不少。
郑莫黎系沙滩(琴洲)文人杰出代表,赵恺认为“凡邑之人士、后生学子,皆知仰三先生之学之行。至省外之贤士大夫,其敬崇且有过之者”。当年浙江大学西迁遵义办学,浙大文人学者不仅提出了“沙滩文化”的说法,对三贤亦极为仰慕,“遵义于西南号文学之国,而郑子尹、莫子偲、黎莼斋三先生,尤有闻于天下。四方宦游之士至其邑者,莫不嘅然想见三先生为人,或时结侣联袂访其撰杖歌啸之地与夫埋骨之所,以致向慕绸缪之意,唏嘘方羊,久而不忍去也”,故有前文提及的辛巳人日子午山之游。“既而赵翁迺康之记,丰子恺之画,卢濯清、李子瑾、冯励青、罗巴山诸子之诗与词,得于展谒游览之余”,辑为《子午山纪游册》,由浙大文学院国文系教授王焕镳作序,并于第二年(1942年)刊行于世。而此次怡庐雅集,也就成为了黔北沙滩文化与浙大西迁文化之间相联系的美好纽带,成就了清代郑莫黎三贤与民国数位文人一次跨时空的诗意交集。
2022年7月20日,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和遵义市图书馆古籍部、遵义沙滩文化研究促进会30余名代表以及赵迺康、胡忠相后人,共同参观怡庐,追寻前贤踪迹,遥想当年盛况,感怀觞咏风采,随后在播州区虾子镇三台村举行了纪念《子午山纪游册》刊行80周年暨浙大西迁与遵义 文化研讨会,这是中国古代文人雅集这一良好传统在当代的传承与弘扬。笔者有幸获邀参加了这一次遵义文人的雅集,有感赋诗曰 :
烟雨幽佳似辋川,怡庐踪影未闇然。
兰亭盛况昔犹仰,子午遗风今尚传。
漫步廊除寻旧迹,畅谈诗画厕时贤。
斯人莫谓余生晚,应喜琴洲雅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