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找准定位 勇担使命高质量推进国际合作事业

作者:国际合作处    
2023-04-01     浏览(176)     (0)

国际合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校第五次党代会中有关国际合作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着眼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服务区域发展需要,加强国际教育治理参与,服务科教兴国战略,支撑学校内涵发展。 在顶层设计上,变“线性思维”为“系统思维”;在工作核心上,变“服务型”为“驱动型”;在发展模式上,变重“量”为求“质”;在合作方式上,变“挖资源”为“深参与”,让教育对外合作的“小逻辑”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和学校内涵建设的 “大需求”, 加强驱动化、高端化、优质化建设,在学校对标“双一流”、聚焦高质量发展中找准定位,勇担使命。

高度联动,打造外事工作共同体

始终坚持党管外事, 加强外事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树立“一盘棋”思维,完善“学校主导、部门主动、学院主体、师生主角”的国际合作工作机制, 加强各级各类国际化项目的协同组织和落地,落实国际化工作的协同机制、 成果共享机制和跟踪评价机制, 将外事工作纳入各类绩效考评体系, 打造外事工作“共同体”。 凝聚“一股绳”合力,出台国际合作拓展一揽子计划,推进“学院外事”国际合作项目培育计划,激发学院办外事的活力。 加强“一体化”推进,把握高校对外合作新要求, 在制定发布系列管理办法近10 项的基础上,将进一步细化流程,防范风险,加强“放管服”。

高质优品,培养国际化拔尖人才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始终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与保障。 挖掘中外人才联合培养的“深度”,做优复合型国际创新人才培养, 出台国际合作办学管理办法,改革完善协同机制,统筹合作办学规模、层次和学科结构, 进一步做实现有的合作办学项目, 积极谋划中外合作办学非法人二级机构, 不断强化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联合培养模式。 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力度”,将更多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融入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打造“英才班+国际班”“菁英班+国际胜任力培养”等创新培养品牌,探索将高水平国际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高瞻远瞩,集聚海外高层次精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引进高层次精英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学校所用。 优化人才引育“机制”,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不断优化外籍专家管理制度、 激励机制和荣誉体系, 完善人才举荐机制的海外延伸,为海外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提供保障。发挥外籍专家“机能”,建设外国专家工作室,持续推进“海外名师讲堂”建设,探索海外引才基地建设。

高效共赢,开展产学研创新合作

进一步将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延伸至国际合作领域。加强产学研合作顶层设计和路径创新,推动形成跨学科、跨学校、跨领域、跨国界的高效协同模式。加强国际产业合作,充分发挥“科技孔院”海外合作桥头堡作用,深入推进与海外企业建立可持续的伙伴关系,服务走出去企业,参与海外产业园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输出, 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积极融入国际学术圈,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国际胜任力培育, 支持学科参与甚至设立国际性或区域性学术组织,鼓励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期刊任职、学生在国际组织学习实习,推进国际学科联盟、专业联盟的建设,扩大学校国际学术话语权。 加强国际科研攻关,瞄准国际学术前沿,聚焦“卡脖子”问题,探索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以项目为抓手,切实提高各类国际合作平台的活跃度和成果产出。

高见远识,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高校,在推进国际合作过程中,通过教育合作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丰富呈现内容,展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 用创新的方式推进国际传播,做好中国故事的讲解员。努力拓展优秀中华文化传播的广度,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我校两所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功能, 大力推进国际中文教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拓展优秀留学生来华渠道, 提升来华留学生招生和培养质量, 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