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不仅是高校的灵魂,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高校学风建设应围绕学生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学生。化工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进一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不断推进学院的学风建设,依托优良学风培养高质量新工科创新人才。“三抓三筑”工作法,以抓日常管理建设、抓师德师风建设、抓创新平台建设为切入点,通过筑牢机制基石提升团队建设活力,筑实育人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筑建创优争先氛围提升学风建设质量。
抓日常管理建设,筑牢机制基石,提升团队建设活力。
一是管理制度立在前,按照《江南大学化工学院学风创建工作方案》《班主任工作条例》《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班主任作用与考核制度》《班级目标责任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学院考核奖励与校内津贴发放办法》《年度考核及评优办法》中,明确教师教学质量、参与学风建设工作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等运行措施,以此激发师生参加学风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学风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二是领导干部走在前,学院坚持学风建设的一把手工程,班子领导职责明确,既分工又配合。学工-教务联动机制,学工-系科的对接机制运行效果好。三是思政教育引在前,学院常态化开展专题研讨会,党政班子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为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和职业规划指导,定期对学生思想状况和学风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提升方案。持续打造本科生思政教育和学风建设品牌活动———“知行化语”讲座,坚定专业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抓师德师风建设,筑实育人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院长、书记师德师风逢会必讲要求,分管领导分专题开展培训和辅导,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二是推动搭建育人平台。学院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优先选聘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党员成为学业辅导员,在学业帮扶工作中“亮身份、作表率、走在前”。以模式创新为手段,在传统学业帮扶“1+1”的基础上,创新开展“1+X+X”帮扶模式,即“1”位负责人带领“X”位学业辅导员帮扶“X”位学业困难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小组,浓厚帮扶氛围,促进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学习。此外,学院承办江苏省研究生新材料创新论坛(共有150多名20余所高校研究生参加),邀请学术大咖、校友和学校学院领导班子为学生做专场讲座。持续组织开展学院优良学风建设月,从读书和思辨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三是浓郁科创氛围,优化竞赛特色。学院进一步优化大创项目初评、中期和结题答辩制,研究生全过程参与,推动研本一体化开展。学院两次承办华东赛区的专业化学化工比赛(华东赛区化工设计大赛、华东赛区化学创新实验竞赛),通过承办两个专业类比赛,营造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学科竞赛氛围。化工设计大赛成为了化工专业学科竞赛的交流会,连续两届化工专业学生参与全覆盖,连续五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特等奖。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化工设计大赛、生命科学、节能减排等A类竞赛,2022年A类竞赛54人获奖14项,B类竞赛110人获奖25项。
抓创新平台建设,筑建创优争先氛围,提升学风建设质量。
一是坚持职业规划指导,精细引导发展。学院持续加强对研究生和本科生职业规划的指导,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加以引导。2018级本科282名毕业生中共有160位同学被985高校、江南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录取,9个班级中3个班级升学率达60%,最高班级升学率为76.5%。有14个宿舍全员升学,年级整体升学率达56.7%。二是鼓励支持师生海外交流,依托学院“111引智基地”平台和“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建设,在疫情影响下每年仍有数名本科学生参加海外交流线上项目,数名博士派出国外联合培养。三是强化典型选树,浓郁创优争先氛围。学院积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典型选树和宣传,发挥榜样力量。高分子1803班祝晗旭获校长特别奖,高分子1903班获省级先进集体。2022届毕业生共有14个全员升学宿舍,高分子1803班级升学率达75.6%,2022年4月22日该班《这所高校竟然有一个“神仙班级”》在中国青年网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