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汉江师范学院 - 《汉江师院报》

抢抓发展机遇补齐提质增效短板

—访首届卓越化学教师实验班外聘专家、湖北师范大学余新武教授

2022-12-31     浏览(73)     (0)

湖北师范大学余新武教授来校指导工作,提出地方师范院校应树立卓越意识,加强教学研究、改革,突出成果导向,构建开放式培养体系,促进协同育人培养卓越教师。同时,加强交流与合作,借鉴兄弟院校特色和长处,实现多方共赢。


日前,湖北师范大学余新武教授应邀来校,指导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卓越化学教师实验班相关工作,参加由教务处组织的青年教师沙龙活动,并深入老师们的课堂问诊把脉。在此期间,笔者采访余教授,请他就地方师范院校在卓越教师培养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些启发。

全校上下要达成共识,涵养育人情怀培养卓越教师,地方师范院校从上到下都要树立卓越意识,要下功夫研究卓越教师培养的标准,做好顶层设计,敢于设想,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不断进取、提高、升华,从上到下都有一股拼劲,力争达到卓越的境界。

在此基础上,还要吃透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突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和改革,对标专业认证和合格评估等工作要求,研究地方教师教育的实际需求,让卓越教师教育落到实处。

余教授在谈及自己近40年的教学生涯时表示,教育是他终生热爱的事业。唯有做自己热爱的事业,才能内心充盈、动力无限,才能有信心、有动力、有改革、有成就。他认为,好老师既是勤劳的教书匠,又是优秀的育人者,还是睿智的生活者。多年来,他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开放合作育人机制,申报教学成果奖项、指导中小学教师考编……在卓有成效的奋斗中成就了学生、促进了学校发展,自己也获得了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

鼓励一批教师为之奋斗,突出成果导向当前,国家更加重视高等院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地方师范院校更应该顺势而为,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深耕教学领域,研究国家教育政策,形成重视教学研究、勇于开展教学改革的风气。教师们不能坐等学校出政策,而应该主动研究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多参加学术研讨会,多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一线,多向高人请教,唯有走在前面才能在申报教学项目时善作善成。

在余教授的从教生涯中,他先后获得六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有三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他认为,不管是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还是课程思政、地域特色、学生主体,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隐藏着课题研究方向。

余教授建议,地方师范院校要引导青年教师勇挑重担、快出成果,尽快打造一批金课、名师和平台。青年教师要在为学校发展中成就自己,一方面与学校发展同向,打造教师教育特色;另一方面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体现教育教学重点。

构建开放式培养体系,促进协同育人培养卓越教师,要着力构建开放式培养体系,多与当地中小学、教科研部门联动,鼓励教师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一线调研,一方面了解地方教师教育的需要,对“准教师”进行职前教育,另一方面能够有针对性地为中小学教师提供职后培训,形成良性循环。

由余教授领衔的项目《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开放式培养的教研训一体化模式培养》在2013年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就是基于“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实践。据余教授介绍,他的课堂是开放式的课堂,从卓越班走出去的毕业生再回母校课堂现场点评学弟学妹的教学设计,不仅给学弟学妹反馈了教学一线的真实需求,也学习了新知识和申报教研项目的技巧,无形中构建了一个相互提升、相互促进、协同育人的学习共同体。

师范院校之间应加强交流、相互借鉴由于地方师范院校距离本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较远,在了解高层文件精神、政策动向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教育部出台的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对地方师范院校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机遇。乘着这股东风,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借助部属师范院校的学术资源,为本校培养一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向省属师范院校取经,学习课程建设经验,如地域文化、红色文化进课程;可以借鉴兄弟院校在育人领域的特色和长处,教师互聘、资源共享,形成区域性卓越教师合作培养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同时,地方师范院校还可以与不同类型的师范院校经常开展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会议、线上线下交流,在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互帮互助、互通有无。

(文学院教师叶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