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汉江师范学院 - 《汉江师院报》

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全力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师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摘编(二)

2022-12-31     浏览(97)     (0)

文章讨论了学校如何积极行动,分层、分类、全覆盖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包括加强思想引领、推动队伍建设、聚焦学生管理、践行共同缔造等措施。同时,强调了加强师资、提高人才培养新动能的重要性。


党委理论中心组 12 月学习会   杨波摄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按照湖北省委决定中的十个“深刻学习领会”要求,我校积极行动,分层、分类、全覆盖做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部署,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12月学习会上,党委常委、副校长陈俊,党委常委、教务处处长王进,科研处处长饶咬成、学工处处长张斯民、教育学院院长郑传芹等党员干部结合各自岗位实际谈学习体会和感悟,切实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校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力量。

党委常委、副校长陈俊: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卓越教师教育人才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新的发展方位,丰富了新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部署了新的战略举措,提出了新的教育方略。

一、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上下功夫(一)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四新”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作出更大贡献。

(二)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常学常新、融会贯通,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学校事业“十四五”发展中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

(三)坚持以干促学、学用结合,从大局着眼,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梳理发展思路、工作重点、政策措施,找准学校在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的定位,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找到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二、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担当作为上下功夫(一)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尽快出台人才队伍建设等文件,为学校在“十四五”末期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2035年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师范大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实施学科振兴计划。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学院)建设,组建学科集群,夯实学科发展根基;学科建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强化学科的服务导向;推动学科生长与十堰市区域创新需求耦合联动,构建学科与产业的互融互动体系。

(三)实施“卓越教师”协同育人计划。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优化整合学校内部教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面对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服务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新力量、展现新作为。

科研处处长饶咬成:加强有组织科研 自觉履行使命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统筹部署、集中表达,是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

一、三大战略为新征程上高校如何领命先行、建功立业指明了奋斗方向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也都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二是坚持创新驱动,三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

第一,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突破。第二,体现了党对教育发展战略的新突破。第三,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理念的新突破。二、坚持“四个面向”,自觉努力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加强有组织科研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必须坚持“四个面向”,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加强有组织科研。重点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主动作为。开展科学研究从过去的“接单式”转变为新形势下的“主动式”,积极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研人才要从过去的“戴帽子”转变为新形势下的“压担子”,主动承担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二)聚焦创新人才蓄积,做强“有组织科研”的创新杠杆。学校应聚焦人才这一科研发展的核心要素,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杠杆作用,使科研创新更好地建立在人才资源充分聚集、人才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

(三)聚焦成果转移转化,打通“有组织科研”的创新链条。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关键环节。强化校企协同攻关,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因此,学校要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整体效率,有效打通“有组织科研”的创新链条。

(四)聚焦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有组织科研”的创新活力。实施“有组织科研”,制度创新要先行。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实现科研力量系统集成、创新动能持续释放,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为愿做科研、能做科研的教师“松绑”,为科研创新活动营造既合乎规范、又相对自主的环境。

学工部部长张斯民:坚持立德树人 当好学生成长引路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为学生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重大使命,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一价值追求,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学生工作全过程,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青年大学生、指引青年大学生。

一是加强思想引领,筑牢育人之基。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考验,准确把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断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开展“十星级文明宿舍”“先进班集体”等评选活动,打造“一院一品”等特色品牌;深化“朋辈伴航员”“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等精品活动,引导学生向身边人学习,向同伴学习,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

二是推动队伍建设,增强育人之能。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将提升专业能力、育人本领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用心用情做好学生工作。

要坚持以目标问题为导向,切实提升辅导员能力。继续开展“辅导员能力成长营”;加强辅导员工作室培育、考核,组建分类别、多形式的辅导员团队;落实辅导员考核评优机制,激发队伍内生动力;积极开展“辅导员能力素质大赛”,树立优秀榜样。

三是聚焦学生管理,提升育人之效。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守好学生安全底线,主动顺应学生变化,将学生管理工作以更加精准、细致的方式呈现,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

加快推进学生“一站式”社区建设,通过协同育人、文化浸润、队伍进驻,将学校优势资源和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宿舍。通过“辅导猫”持续为学生提供线上综合服务,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拓宽育人时间、空间,构建同向同行、启智润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四是践行共同缔造,凝聚育人之心。在最近的两次校园封控期间,我深深地感到,在疫情面前,开展学生管理必须以共同缔造的观念,让学生充分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需要发挥包括我们和全体学生在内的“我们”力量,一旦发挥好了“我们”的力量,就能取得校园防疫的胜利。在疫情面前,汉师人是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奋斗共同体。这是一场遭遇战,我们不得不迎战。这也是一场不能退却的战斗,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我们今天的静默,是为了明天的畅达。我们今天承受的不变,是为了明天更多的便利。

教育学院院长郑传芹:加强基础教育建设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这一部署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强国崛起规律、对当今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对未来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强调与期待。

结合学校本科合格评估、教育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小学教育专业认证的整改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证等工作,以评促建,力争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工作抓两个建设,促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1.师资队伍建设:人力资源是最为宝贵的资源。我们要以党建为引领,认真践行“立德、启智、修能、笃行”的校训,着力建设“四有好老师”队伍。

2.平台与机制建设:依托两个研究平台、两个学科平台、12个基层教研组织、2个教学团队、区域教学名师体系。我们还要围绕儿童学习、素质教育2.0、职业技能与生涯研究等,着手建设重点实验室。

(二)主要研究领域围绕学生、教师、学校这“(吉祥)三宝”。1.学生研究:学生未来学习与自主性发展研究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学生从被动发展到主动发展,最后进入自动发展的状态。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学生从外在发展到内在发展,最后进入自在发展的状态。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将兴趣发展成乐趣,最后发展成志趣。

2.教师研究:师德为先,教书育人未来的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这一点越来越重要。未来的教师将会是一个精英群体,只有精英,才能做教师。未来的教师对教育充满热忱,未来的教师充满人格魅力,未来的教师极具个性。

3.课程与教学研究我们要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学习,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牢牢把握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的路径。此外,我们还要立足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促进学校特色优质发展。

4.基础教育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奠基作用。我们要加大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力度,完善“四个合作”,切实读懂基础教育,潜心研究基础教育,以实际行动和显著成效引领区域基础教育。

党委常委、教务处处长王进:学思践悟  砥砺创新  助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举旗定向、擘画蓝图,主题鲜明、思想深邃,是奋进新征程、续写新辉煌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关键在于学以致用,指导我们做好具体工作。

一、坚持学生中心,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1.完善学分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释放学生发展潜能,涵养优良学风。

2.探索个性化培养,制定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实施“主辅修”“1+X”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汉师特色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组建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新工科新文科实验班,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4.深化政校行企合作,健全多方协同培养机制,共建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开展现代产业学院试点。实施好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选派学生到高水平大学学习。

二、坚持深化改革,夯实人才培养新基建1.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双碳”人才培养需要,动态调整,优化结构。立足交叉融合,整合专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坚持专业人才培养基本单元地位,增强荆楚卓越教师协同育人计划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引领功能。

2.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引领,构建完善国-级-校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建设“5+1+N”思政教育课程群,促进大中小思政课程一体化,持续推进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和师德虚拟仿真体验中心建设,加强师范生师德涵养。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3.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引发深度思考,建设高阶课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实现课程考核“五个转变”。聚焦“四新”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内涵式发展。

4.完善教材管理机制,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种介质综合运用、表现力丰富的新形态教材,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5.培育创新文化,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6.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开展在校生普通话水平全员测试工作,实施青年教师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工程,参与中国语言保护工程,创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三、坚持强化师资,提高人才培养新动能1.优化基层教学组织、教学团队,选好专业带头人、负责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建设跨校跨学科虚拟教研室、课程模块教学团队和课程组。

2.建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实施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建好名师工作室,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攻读学位。

3.健全师德考核制度,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建立完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师育人和实践能力考核,实施教学奖励,鼓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四、坚持健全机制,确保人才培养高质量1.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机构建设,优化教学信息员队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持续改进闭环机制。构建内外质量评价相互协调的质保体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2.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实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推进专业、课程评估,充分发挥学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充分发挥教指委作用,按照本科专业类国家质量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4.坚持评建二十字方针,确保师范类专业通过二级认证、学校通过合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