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湘潭大学 - 《湘潭大学报》

她们,是那一抹月光

作者:■  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陆方琳    
2023-03-15     浏览(94)     (0)

今天,我体验到了一把“追星”的感觉。

教过我现代文学的龙老师———我大胆在此称她为萍———主讲萧红及其作品。

萍教龄很长了。她的脸色总是很净白。她爱留偏分刘海,爱穿浅色衣服,爱拿一把青色的大伞。她在课堂上不点名,不经常笑,语调低低的,很少提问。她爱冷幽默,爱调侃自己是“老太婆”,爱在课间分享有年头的老电影和话剧片段。岁月好似对她留有一份偏爱,一道道皱纹并不影响她的清冷、她的美丽。“美人在骨不在皮”,大抵说的就是她。

我第一次见她,觉得她像一抹月光。月光盈盈地洒下来,静静的、淡淡的。往常最后一节课,下课铃急促刺耳得很,她仍然看起来那样静静的、淡淡的,仍然提着那把青色的大伞,留给教室里喧闹的人声一道瘦削的背影。

我关注了她在社交平台上的动态。她分享的图片停留在2014年,那时候的她,充满活力和青涩感。此外,有她周游国内及外国各地的影像、游记以及诗歌,其中的文字是她的风格。诗歌是晶莹剔透的、空灵的;游记是有生活感的、带有冷调的幽默。

今天,作为主讲人的她,依旧一阵清风般走了进来。她不施脂粉,身着黑色西装,衬衣系着考究的白色长领结。我激动地拉着朋友,就要往前面坐。

讲述对象萧红,是在近代受到复杂多元评价的女性。萍提到了鲁迅对萧红的赞赏,提到了许鞍华导演的 《黄金时代》,提到了萧红一生追逐爱与自由,提到了作品“异端”、有力量感、英武与明丽、像叙事诗与风土画的结合……

萍回忆初读《小城三月》时,她是以怀旧和有趣的童年视角赏析的。

萍说,她从《生死场》中,看到了酷烈的生存场景,“人与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看到了那个时代淳朴善良却“缺乏应有的智慧与同情心”的看客;看到了永恒的生命哲学,“激荡的生命轮回大于时代”。这些都在萧红直白的笔触、雄健的笔力和不回避苦难的态度里一一雕刻出来。

《呼兰河传》不同,书中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产生一种对生活、美的热爱和年轻的兴奋感。“写作本身的过程,就是对乡情和思乡病的一种抚慰”,在此,萍提到了萧红未被生活污染的天真和纯净,提到了她温情脉脉的回忆,提到了她未被西方文明雕琢过的细腻文笔,提到了她贴近土地和生活的温婉、律动、精妙的美,拥有清澈、透明、无规矩、无招式的原生态美。她的创作与宏大叙事、革命主潮拉开距离,关注自我书写、个体本位。

是她,是萧红,一生出走,一生颠沛流离。写作是生命,是粗砺、原生态的东西触发的力量感。

“是凡跟着太阳一起来的,现在都回去了。人睡了,猪、马、牛、羊也都睡了,燕子和蝴蝶也都不飞了。就连房根底下的牵牛花,也一朵没有开的。含苞的含苞,蜷缩的蜷缩。含苞的准备着欢迎那早晨又要来的太阳,那蜷缩的,因为它已经在昨天欢迎过了,它要落去了。”

萍静静地朗读着节选文字。那一瞬,我的目光、她的语调和萧红的文字汇成一条撒满月光的小溪,在空气里静静地流淌,流淌着一种透明的、温情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