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都挺好》犀利戳中疮疤鲜血淋漓、孝悌一地鸡毛的中国式家庭关系痛点。重男轻女的母亲、虚伪愚孝的大儿子、啃老无能有暴力倾向的二儿子,对母亲之死看似冷漠实则掏钱帮忙的三女儿,懦弱温和却自私自利的父亲。一时间,“原生家庭决定论”成为了决定人一生发展的原因。然则,原生家庭决定论对人格和行为模式的塑造影响微乎其微。一、学术冷门和立场偏差原生家庭从来就不是一个正统的心理学概念,绝大多数主流的国内外心理学教材,甚至没有提到关于原生家庭的内容。在中国知网上,如果限定在中文核心期刊中搜索与原生家庭相关的心理学文献,只能得到寥寥数条结果。而在学术界,这一理论更是极少受到学者的关注,研究也少之又少。
原生家庭这一概念与心理学的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精神分析学派,例如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人格缺陷往往来自于童年不愉快的经历,而霍妮则直接归纳了父母的几大“基本罪恶”。家庭治疗师默里·鲍恩认为,家庭问题会导致人格缺陷,这一缺陷不仅会伴随个体的一生,还会传承下去。由于他们接触的更多是一些心理存在困惑或痛苦的人们,因此在看待原生家庭的问题上更加趋于负面,造成了立场上的偏差。原生家庭论还具有足够的普适性,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和父母不愉快的经历,也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不能接纳的缺陷,而这个理论也为人们的缺陷找到了解释的理由。二、父母的遗传作用研究表明,人格的遗传率约为40%。共享环境因素对于人格发展几乎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在人格特征上,孩子与父母的相似点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产生了影响,而是孩子遗传了他们宝贵的基因。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称,个体成长是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变量,学术研究中不会下定论说某一个变量与结果有必然因果关系。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背景、社会阶层、经济条件和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与子女日后的成长之间有相关性,但不是决定性的因果关系。
心理学家FrankCardelle曾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苏家一地鸡毛,明玉嘴上说啥也不管,但实际上什么事都有她的身影。母亲去世,是她第一时间赶到处理后事。在爸爸说出“你跟你妈一个样”后,明玉终于崩溃了,她还是逃脱不了原生家庭这个大牢笼,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可能没有给女儿提供资源支持,但是不妨碍她在学校里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以及走向社会后通过社交人脉来获取更大的上升空间。在《都挺好》中,小女儿苏明玉即将高考时间紧张,却一进门就被要求帮二哥洗衣服,二哥打游戏声音太大吵到妹妹无法学习,母亲先是不管不顾,后面终于发声制止,理由却是“别吵到你大哥学习”。重男轻女观念在第二集马上以一种更加难堪的方式直接在观众面前撕扯开来:大儿子出国留学需要钱,母亲便擅自把女儿的房间卖掉,连提前知会一声都没有,直接把她的所有东西扔到门口;二儿子想要出去旅游,母亲便痛快地给了两千块钱游玩费,女儿想要一千块上学校的强化学习班却嫌太贵。然而即使在童年如此不被重视的苏明玉,长大后却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这不是来源于她的家庭,而是自己走向社会后获取了个人的资源。三、不同环境的人格发展作用发展心理学家把环境因素分为:共享环境与非共享环境。共享环境,是指所有子女都拥有的相同环境,因此家庭的经济水平、父母关系,甚至每天吃同样的饭菜,拿同样的零花钱,如果你们是双胞胎,可能还会穿一样的衣服,梳一样的发型,这些都是共享环境。而非共享环境则是指每个子女独特的环境,例如不同的学校和城市等,而即使你和妹妹在同一所学校,但你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老师、同学、朋友,你们会为不同的人准备新年礼物,也会遇到不同的另一半。
《都挺好》中,大哥苏明哲想去美国读书,妈妈卖房也要供大哥去,卖的这间房还是小女儿明玉的房子。二哥苏明成不学无术,高考二本线都没过,妈妈帮你买一个就是了,毕业了再顺带买个工作。而到了明玉这里,她次次月考第一,她的梦想是去清华读书,却被妈妈的“不去师范就辍学。我家哪有钱供你读书”而斩断了自己的求学梦想。万幸的是,明玉没有放弃,她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了,有车有房,年薪百万,然而看似光鲜,她却仍旧摆脱不了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
人格具有稳定性和统合性,但人们的人格特征也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在家庭与社会中,人们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所以,即使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可能存在影响,这样的影响也只局限于家门内,在家门外,你依然有创造自我的无限可能。“家”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羁绊、纠葛、扯不清、难以取舍。苏母再偏心,也会为女儿准备饭菜衣服,会在她不回家时着急报警,尽到为人母最基本的责任。苏明玉表面看似冷漠不再需要家人,在母亲去世后也还是会独自站在走廊默默流泪,看到侄女甜甜地喊“姑姑”时也会触动心软。
原生家庭对人有所亏欠,可温情也同时存在。明玉在与哥哥发生冲突后,回到老宅看老照片,图中母亲和两位哥哥看着很开心,只有她双手倔强地攒在一起,从肢体上刻意与家人划开距离。这个家看似和谐团圆,实则早已产生裂痕,但明玉在最难过的时候还是会去擦拭这些合照,并认真小心挂到墙上。四、总结孙嘉仪教授认为,所谓的“原生家庭决定论”或者“父母皆祸害”的概念之所以会成为热搜爆款,是因为其方便大众理解,且有很强的代入感容易引起共鸣。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和错误让“原生家庭”来背锅,这是很具有危害性的。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幸福和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将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失败,简单粗暴地归咎于原生家庭的问题是一种自利偏误。这是为自己不负责任而找的借口,是自我为中心者极端自私的表现,甚至有些人陷入被害者思维。
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不能作为犯错甚至犯罪的托词,当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困扰甚至伤害的时候,要尽早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并且独立,这里的独立包括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当自己成人后组建新的家庭,不应该被权威性孝道道德绑架强迫自己做出过多的牺牲,能力范围内尽到标准意义上的赡养义务就行。有了新的家庭,你自己是第一位,配偶关系是其次,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都在其后。”
值得注意的是,当个体结婚生子组建新家庭后,角色就有了转变,当初为人子女者成为了父母,成为了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沈奕斐教授提醒,孩子早期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会决定之后的亲子关系,要避免创伤代际传递,“有点原生家庭的创伤很正常,没有人能做到完美,父母更不可能是完美的,成年人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们要对原生家庭给自己的影响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和反省,避免给自己的下一代带来相似的负面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如今的家庭教育太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而忽略了其他有意义的部分。家庭时光应该是快乐幸福的,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带有很强的控制欲或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都挺好》中有这样一段台词让人印象深刻:“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也可以选择放下。”对很多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来说,不原谅很容易,放下却很难。但还是希望,每个人的后半生,都能为自己而活。
(作者系我校电视艺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 现就读于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