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在主动服务引领发展中提高人才成长水平;要坚持把服务引领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人才成长的主动力,把重大科研任务作为人才成长的主战场,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抓手,让人才在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和智慧中得到发展。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应采取措施加强和提升我校教师队伍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助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主动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职称和成果归属制度。在职称评审中,将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时长折算成继续教育学时;在评价申报人业绩成果时,既注重理论研究成果,又重视产学研成果;不仅看论文,还看专利和成果转化;不仅看纵向课题,也看企业攻关、联合开发等横向项目;不仅看教学科研获奖情况,也看解决企业实际工程难题情况。二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单列工程型教师引进指标,单列考核条件和考核流程;注重引进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和团队,将知名企业工作经历或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作为要求,注重考查其企业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完善产学研合作综合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兼职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并按规定取得合法报酬。将横向课题、专利撰写、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纳入学校教师岗位考核、评奖推优等的依据。清除制约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壁垒,探索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容错纠错机制。
二、建好用好工程实践平台
一是要充分建好并发挥好校地共建基地型研究院、学校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平台作用。在人才引育、技术研发、资源共享、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从而形成具有重邮特色的地方高校协调创新合作模式。二是要建好用好校企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本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各专业工程实践平台的全覆盖。激励教师通过参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作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锻炼,并在承担企业科技研发或横向课题研究方面取得成果。三是探索实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引导教师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到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每年选拔一批优秀教师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让教师参与体验一线生产的全过程,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而有效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实践保障制度。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好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保障,为教师参与工程实践解除后顾之忧。
三、抓好培训考核导向
一是在培训方式上,可以设计专题研讨班、主题讲座、小组讨论、沙龙等多种形式,通过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活动的吸引力和效果质量。二是在培训内容上,可以设计前沿技术、产教融合、工程实践、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多个专题,内容涉及跨领域、多学科、多阶段的工程实践。三是在培训教师上,可以邀请知名企业家、企业资深工程师、企业核心管理人员等分享讲解产业前沿新技术、行业发展新动态、工程项目应用案例、校企合作经验等。四是在培训考核上,强化“信号灯”意识、严格“成绩单”管理。可以规定学校教师在完成一定学时和任务获得合格证书后,方可承担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五是在校院协同上,要充分调动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校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紧扣学校和学院特色,积极探索个性化培训,不断提升全校教师队伍整体工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