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0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认定结果,全国200所高校的201个教师团队入选,我校通信学院王汝言教授领衔的“信息通信理论与技术教师团队”作为其中之一,成为全国教学风范、师德垂范、教风典范的代表。
近年来,通信学院党委秉承“立足行业,服务两化”的办学理念,传承“通信报国”的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党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党建政策举措科学有力,党建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党建引领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加强队伍建设,组织体系功能到位学院坚持和完善以“党委-党支部-党员”和“行政-系/中心-师生”为主体的双轮驱动、融合推进责任落实体系,建立了以学院党委履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党委书记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和分管领导履行党建工作“一岗双责”的领导机制;建立了以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为主的决策机制,建立了以党支部、办公室和系/中心为主的推进落实机制,建立了以党建述职评议和绩效考核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决策主体明确,职权清晰,运行效果良好。
学院党委领导班子工作职责明晰,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协调运行。学院配备专职组织员2名,统筹推进学院党建工作。现有本科生和研究生辅导员共11名,牵头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院党委共有党支部书记35人,支部委员56人,负责推进党支部党建工作。
实施思想领航,思政工作落实到位近年来,学院党委先后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学院党委通过重庆市首批“全市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中期验收并授牌,连续3次获得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通信技术与网络实验中心教工党支部获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3个支部获批学校样板支部;2022年,学院党委入选“全国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学院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严格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和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位的成果。
“广大教师应该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这样的认识指引下,学院党委根据政治思想、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效果等指标,评选“十佳师德标兵”“十佳青年教师”、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和先进工作者,激励广大教师当好“四个引路人”、争做“四有”好老师。
截至目前,除了王汝言教授团队,学院教师中还涌现出6个重庆市创新团队及教学团队,8人次获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教学名师,11人次荣获市级教学名师、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
强化立德树人,育人渠道体系到位依托“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作用发挥,学院抓实抓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课程“回归工程”,严抓教风学风建设,积极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全覆盖,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内外学习支撑体系,推进课赛结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打造“党建+”学科专业建设体系。
作为一个已经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学院,通信学院坚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为一体,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举办师生座谈会、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增强师生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大任的文化自觉。
近年来,博士研究生党员王嘉诚同志入选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获“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周渝阳、殷寰宇、叶子琦、阎应龙等获“重庆市向上向善好青年”、校长荣誉奖、“五四之星”等,育人效果显著。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事业内涵式发展学院党委始终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坚守科学研究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班子成员、党建和学术双带头人等“关键少数”的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学院事业内涵式发展。
如今,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是重庆市重点学科和一流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进入B+,支撑的学校工程学学科、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2020 年,“通信工程”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是重庆市首批“两江学者”设岗学科、重庆市首批“巴渝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移动通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支撑学科。
近5年,学院引进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70余人,拥有正高级职称67人,副高级职称7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5人。拥有“国家杰青”“国家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青年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人才”等各类省部级以上人才和荣誉称号80余人。
近5年,学院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近8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90 余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EI重要期刊论文700篇,在AAAI等重要会议交流50次,获授权发明专利560余件,转让国家发明专利成果130余件,出版专(编、译)著22部。
通过建立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移动通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新一代信息网络与终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学院科研实力不断提升,正着力建设信息通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