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叫“小叶子”的徐紫晔,眼神透亮、笑容明媚。清秀娇俏的外表下,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她在专业领域敢拼,连续三年综合测评成绩年级第一;在竞赛领域敢闯,两次斩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在学生工作中,热心开朗、勤恳负责,是老师和同学们心中实至名归的优秀干部;获得过“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标兵”等奖项和荣誉。大学时光里,徐紫晔像一片“郁郁生长”的树叶,源源不断地寻求养分,欣欣向荣地生长。
学习中,“要强”是优秀的驱动力
看到《风吹半夏》中在钢铁行业拼出一片天的女主角,徐紫晔总能想到自己的母亲———一个不服输的创业 “女强人”。受母亲的影响,徐紫晔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努力、自律,向上,2019年,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我校林学专业。
大学里的徐紫晔仍是一个兢兢业业的“扫地僧”。她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到教室就坐在前排。对于许多人 “嗤之以鼻”的课堂笔记,她从高中一直坚持到了现在。“不管有多忙,我都会在上课当天把课堂笔记整理出来。”她的专属任务排序体系,课堂笔记永远在前列。徐紫晔用最“笨”的学习方法,把最基础的任务做到极致,一点点搭建起庞大的知识大厦。
平时就勤恳学习的她,期末更加“疯狂”:“我一般会按照教材的思路,把老师的PPT从头到尾全部整理出来,有时整理的知识点可能达到20多页。”徐紫晔说。接下来她会将庞大的知识库背上五六遍,第一遍可能需要一两天,随着次数的增加,复习的时间会逐渐缩短,最后一遍只需要两三个小时。上考场前,她会完成所有复习计划。“滚石不生苔”,徐紫晔大学三年的平均绩点达到了3.95。
竞赛中,“挑战”是进步的必需品
2020年,徐紫晔报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暑假期间,她回校参与培训,队友却疫情不能参加,无奈,她只能“独挑大梁”。作为半路接手的汇报人,徐紫晔难以把握项目的所有情况和具体细节,当被评委老师犀利提问到:“目前项目的融资已经达到千万级,资金都用到哪里了,为什么还是没有做出样子?”她像是遭到当头棒喝一样,难以迅速理顺思路,愣在原地哑口无言。
克服心中无尽的挫败与失落,她顶着巨大压力进行反思和整理。六个月的时光化成无数剪影,有她凝视屏幕的眼神、键盘上翻飞的手指、与老师交谈的身影。备赛时,她每次都拿手机录下自己的表现,一遍遍纠正自己的神情、体态等细节,从而做到熟练不怯场、让评委“听得进去”。刻苦的努力终于造就了她清晰的思路、流利的对答,她捧回了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经历了第一次的初试锋芒,徐紫晔组织了“果真出色,碧须有我”项目,她所在的团队对碧根果品种进行基因改良,目标是成为中国碧根果智慧培育领跑者。“一般的碧根果是在十年后进入丰产期,而我们改良过的品种则缩短到五六年。”提到项目内容,徐紫晔侃侃而谈,话语流畅和思维缜密。
虽然2021年6月学院评比项目时,许多老师都怀有质疑,“但我很了解我们的技术,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成功。”徐紫晔坚定地说。正值期末考试,凌晨3点,项目组的成员们都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办公室里静得只剩电脑的“嗡嗡”声,徐紫晔还在坚持,几乎整夜没合眼,早上又提起精神去参加考试。谈到那时面临的巨大压力,她只是释然一笑,“当时经历了很多崩溃的时刻,不过幸好都咬牙撑过来了,考试和项目也都有不错的结果。”最终该项目获得了第七届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一等奖、全国铜奖。
生活中,“乐观”与“感恩”是调味剂
“乐观”是徐紫晔的生活态度。即使面临来自学业、竞赛等各方面的压力,她也会尽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即使有些课程没能达到理想成绩,徐紫晔也不过度纠结分数,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知识学习上。“‘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回顾之前的经历,会发现真正重要的是你整体的知识运用、谈吐和能力,而不是绩点、奖项的得失。”她坦然地说。
在大二下学期“赢在南京”创新创业大赛的现场,她查到了自己植物生理学的成绩,重要的专业课拿到了惨淡的分数,正如遭遇了晴天霹雳。但她很快整理好心情专注于比赛。汇报讲台上,她仍像往常一样意气风发。这一积极向上的特质,也总能带动、感染身边的人。
徐紫晔常说自己是个非常幸运的人。辅导员的支持、领导的指导、爸妈无微不至的照顾,都是一束束照亮她生活的光,也是她成长的助推器。
徐紫晔如今已经成功保研四川大学生态学方向,但她仍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她选择了有机废弃物与土壤团聚体主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加入实验室研究环境保护和土壤修复。她说“我以后想继续从事生态研究,这对国计民生来说也是意义重大的。”在徐紫晔明净开朗的笑容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小叶子”汲取天地精华,生机勃勃得似锦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