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农业大学 - 《河南农业大学报》

传思政于三尺讲堂 筑奋斗于青春芳华

2023-02-28     浏览(921)     (0)

朱瑞萍是一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她通过创新育人模式将思政课引出课堂,走向课下。她建立了工作室,通过微党课的方式帮助学生党员明真理、辩是非,并且通过举办沙龙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她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她用实际行动和爱心为学生付出,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朱瑞萍,女,汉族,中共党员,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时任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辅导员、河南农业大学学校(院)文法学院团委书记。

 

心向思政,思政花开正红

 

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朱瑞萍认真在课堂上传播思想政治知识,却又不满足局限于课堂的思政工作。因此,为了改变传统思政课堂的局限性,朱瑞萍创新育人模式,将思政课引出课堂,走向课下。

2016年,刚刚参加完第五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朱瑞萍还在不断总结经验,思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难点。“侮辱邱少云案”的出现,让她意识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朱瑞萍建立了“灯塔党员舆情引导工作室”,通过微党课的方式,帮助学生党员明真理、辩是非,让学生党员个个变身能讲党课、善讲党课的真理传递者。而她主讲的微党课也获得了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微党课优秀作品、河南省“读懂中国”主题教育活动特等奖,该项目也获得2016年度全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

2019年,朱瑞萍以“瑞萍辅导员工作室”为依托,用身边故事讲述制度优势,面向学生开展课外思政专题宣讲72场。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宣讲中,她的 18 场宣讲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2020年,朱瑞萍开辟“辅导员讲四史”专题活动,带领辅导员队伍重学四史、讲述四史。

2021年,朱瑞萍带领11位优秀辅导员“重温百年路 永远跟党走”辅导员讲党史专题活动,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小故事彰显大道理,将党史讲进师生心里。在新生入学专题教育中,她把爱国主义讲成诗歌短文,把理想信念写进个人成长。这些成就如同一朵朵花,让思政工作盛开在不同的地方,也让思政工作分外美丽。

 

力求极致,奋斗甘之如饴

 

张爱玲说:“对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是一生一世。”在朱瑞萍看来,这句话是对青春奋斗最好的诠释,她也为此一直付诸行动。

2017 年7月,瑞萍辅导员工作室挂牌成立。同年,朱瑞萍也成为了一名准妈妈。从此,朱瑞萍有了“两个孩子”,她像爱护自己孩子一样托起工作室的成长,想在有限的青春时光里,书写更多可能。晚上孕吐严重,她就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搜集素材、学习理论,用吃午饭的时间和沙龙嘉宾打磨流程,了解每位参与辅导员背后的故事,用半个月的时间策划出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沙龙,后来,活动圆满成功,同时受到河南日报等各级媒体的广泛报道。朱瑞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描绘出这份职业最深沉的底色。

2017年,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荼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朱瑞萍凭借出色的理论功底入选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河南省高校优秀辅导员校园巡讲团”中。怀孕中后期,即使身怀六甲,但她依然坚持和宣讲团成员一起乘坐长途汽车到 30 余所地方高校开展宣讲。朱瑞萍说:“我并不觉得辛苦,相反,希望在党的创新理论的熏陶中,在这种奋斗精神的孕育下,我的孩子能成长为根正苗红的接班人。”一件件事情,朱瑞萍都争取做到极致,她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拼搏,并且甘之如饴。

 

爱为学生,关心竭尽所能

 

2021 年,郑州 720 特大暴雨过后,朱瑞萍坚持每天逐一摸排。在接到一名17级已毕业学生所在单位反应学生失联的情况下,朱瑞萍四方联系确定并连夜赶往学生租住小区。得知电梯因故障停运且学生住在 28 楼,为了找到失联学生,朱瑞萍爬了 28 层楼梯。当朱瑞萍找到失联学生后,面对母校老师的牵挂和关心,一个一米八的大男孩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种对学生的关心对朱瑞萍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一位新生刚入校因为家庭变故萌发了退学的想法,朱瑞萍深入了解后知道她的哥哥患上了严重肝硬化急需治疗,父亲患有血液疾病,家庭早已负债累累,她想放弃读书来减少家庭开支。

朱瑞萍不想让一名学生因为费用丧失学习的机会,于是为其申请勤工助学岗位和困难补助,还经常与这位学生谈心,陪她一起走过了那段最难的日子。后来,在朱瑞萍的帮助下,这位学生不仅顺利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而且考取了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在报喜的微信中说到:“朱老师,真的对您有说不完的谢意。特别幸运遇到您这样的老师,让我更有信心走完未来的路。”

朱瑞萍说,作为一个老师,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不是学生走得有多远,站得有多高,而是能够在每一刻感受到对方真实的存在,相互激励,成为彼此成长的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