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东北师范大学 - 《东北师大报》

春风化雨文润心灵

——记我校文学院高玉秋教授

2022-11-30     浏览(117)     (0)


1980年9月,热爱文学的17岁女孩高玉秋走进东北师范大学,成为中文系的一名学生。1984年,高玉秋毕业留校。从教38年,担任过文学院多层次、多类别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全校通识教育课、新生研讨课的教师。她深耕自己所爱的专业,并坚信文学所给予学生的滋养将会让他们受益一生。

谈到文学,高教授说:“文学,它就是审美的,在文学作品当中,我们所读到的这些内容,人世间丰富的情感,还有对于世界的领悟、如何来看待生命,这些东西肯定对为人处事有决定性的影响,情感也慢慢地饱满起来。”

高玉秋认为,通过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汲取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更能够找寻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她时刻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体味人生,在学校因疫情原因实施静态管理期间,她参与学院推出的“疫隔两念化诗情”特别活动,特意朗诵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急,希望大家能够冷静地面对生活当中所遭遇的某种变故或者是变化,要保持那种积极的乐观的心态,要勇敢地面对生活。”

高玉秋读诗的视频发表之后,引发了一波热烈的评论,写下这些评论的有些是高玉秋的学生。在他们心中,高玉秋是一位有着独特魅力的老师。“高老师是一个在学生本命年会送红袜子的老师。”“讲课不用带麦的老师。”“上课喜欢跟我们互动的老师。”“有爱心,有耐心,有包容心的老师。”“不仅会教书,而且善育人的老师。”学生们对高玉秋的评价虽然简短,但却生动,真诚的话语中传递出的是对高老师深深的喜爱之情。

高玉秋老师特别信奉一句话,叫“亲其师而信其道”,其实有的时候,学生喜欢哪门课,不一定是因为他真的就喜欢这门课的内容,而是因为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这个老师,可能就会把他带向了他所教的那个专业方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毕业生石彦伟曾选修过高老师的课,他说:“高老师认为,在任何学科都会有热爱文学的同学,也都可能会造就文学家。她总能够在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子身上找到闪光点。”“当老师的,这辈子剩下的就是学生,学生就是人生唯一的有价值的,是老师的财富。”多年来,不论是身在教学一线,还是担任行政职务,高玉秋始终对学生保持着热切的关注,尽己所能在学业上、生活中,乃至未来的人生路上为学生保驾护航。她说:“希望学生比我们要好,就像播种机一样,把美好、人文的东西播撒到学生的心田,让未来的学生健康成长,都变成未来世界中人格健全、情感丰富的人。”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教师王洋曾是高玉秋选修课的学生,她说:“高老师让我知道,作为一名老师,要努力爱学生,也要在心里装着对祖国、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职员的文学院硕士毕业生杨宁回忆起当时在东北师范大学公开招聘的场景讲:“高老师就像母亲一样,帮助我分析各种利弊,陪着我一起练习一些面试,告诉我一些注意事项,就觉得那时候老师就是像救命的稻草一样。”

春风化雨润无声,桃李不言自成蹊。三十八载寒来暑往,高玉秋对职业的热爱从未改变,以爱育人,坚守信仰,默默奉献,在人民教师的摇篮里她书写着无愧于使命,无愧于未来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