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馨,1905年出生,经新式学堂念高小、山东省黄县县立中学读书后,并读盐务专科和北师大两校。1931年,开始了六年赴德国的留学旅程,期间维护中国人的尊严,参加进步组织,成为德国第一个取得柏林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于1937年回国,在西安临时大学任数学系教授,随学校内迁,在东北任长春大学教务长。目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后,找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于1948年到吉林教育厅报到。后任东北大学副校长,兼任自然科学院的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张德馨长期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到各地招聘教师,身兼要职。在抗美援朝期间,他担任长春市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主席。从1954年开始,张德馨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担任吉林省政协第一至七届副主席,1955—1966年曾担任长春市副市长。虽然政务繁忙,但始终不忘学术研究,并专长数学。撰写了《整数论》等学术专著,并在国内外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1953年兼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长春分会主席。1958年,长春分会改为吉林省科学协会,他任科协副主席,并任全国数学会理事、吉林省数学会理事长、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长春分会副主席等职,培养造就了大批科学人才。他为人刚正,作风民主,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团结了广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1992年10月25日,张德馨因病逝世,享年88岁。
(一)艰辛漫漫求学路
张德馨,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黄县农村一个贫寒的私塾家庭。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开始读《论语》《孟子》,后又通读“四书”“五经”。13岁时,进入新式学堂念高小,渴望中学毕业后能够当一名小学教师。张德馨带着父亲的嘱托和积攒下的血汗钱,到了山东省黄县县立中学读书。当时中学是4年毕业,前两年是基础学习,后两年文、理分科。他选择了理科,学习成绩优异,尤其偏爱数学。中学毕业后,家庭贫穷的他仍有向往上大学的念头,但父亲一听一年需要200多元钱,马上就火了起来,张德馨求学之心不死,利用校庆之机,请父亲到学校参观座谈、观看自己的作业展览,然后请老师和同学劝父亲。父亲同意后,张德馨满怀喜悦进京考试。
当时,全国各大学都是各自单独考试招生。张德馨到北京后,报考了3所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和北京盐务专科学校,结果连中三榜。只是因为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当时是六年制,而盐务专科是四年制,并且保证毕业后由学校分配工作。所以,他选择了盐务专科学校。到了二年级时,张德馨便在一所私立中学代教数学课以补贴学费。有了收入,他便谢绝了师友的资助。由于他喜欢数学,后又报考了北师大的数学系,自1927年秋至1929年夏,同时并读盐务专科和北师大两校。盐务专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济南市盐务管理机关当了一名职员,工资是每月50元。由于家境拮据,经人介绍又到一所私立的正谊中学兼教英语和数学,月薪是60元。家中生活状况因收入的增多而得到了改善,父亲这时才相信了他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1929年至1930年,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不平静的社会环境使张德馨感到苦闷。他不满足于高薪的职员生活,产生了继续学习深造,搞点发明创造造福人民的思想,于是决定出国留学。1930年底,张德馨先后到北京、哈尔滨、烟台等地,求亲告友,为解决自费留学的经费而奔波。同时,向山东省黄县教育局申请资助。教育局同意每年给他200元的补助,加上亲友的资助,凑足了经费。经过反复斟酌,张德馨最后决定去科学技术在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德国留学。
(二)留学坚定爱国心
1931年8月9日,26岁的张德馨踏上了去德国6年的留学旅程。在德国学习期间,张德馨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在他的心里,维护中国人的尊严和对祖国的爱,是中国人应有的职责;卑躬屈膝,冒充外国人引以为荣者,是卑鄙可耻的。因中国当时是个弱国,所以总是受到某些外国人的冷落和歧视,比如坤催老师对中国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爱理睬。但在毕业前的一次圣诞节晚会上,张德馨代表中国学生作了一次十分出色的讲演,并为各国留学生演奏了笙,坤催同他亲切握手,以他为豪,为所有的中国人争了气。
学习上,张德馨从不放松,读完3个学期就破例提前收到毕业证书。语言关通过之后,张德馨就进入柏林大学数学系攻读数学。1937年夏,他顺利地通过各种考试,获得了柏林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成为德国第一个取得这个学位的中国人。
张德馨在德国学习期间,也正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疯狂侵略中国的时期。他参加了中国留德的进步学生组织的“抗日同盟会”和“反帝大同盟”,宣传抗日,批评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抨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径。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家前途岌岌可危。张德馨关心祖国的命运,急于归国。这时他在柏林大学已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便于1937年8月2日从德国启程回国,于9月2日在青岛登上了阔别六载的国土。
(三)归国决意跟党走
张德馨怀着满腔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回来了。回来后的张德馨应约前去西安临时大学,任数学系教授。两年后,西北联大解散,张德馨任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大学合聘的教授。1941年,西北师范学院又内迁至兰州,他随之前往,任师院数学系主任,共任职5年。
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北平成立北平师范大学,张德馨任教务长。到北平后不久,张德馨又应约到东北任长春大学教务长。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疯狂迫害进步人士和革命青年,以稽查户口为名,兵力包围了长春大学,搜捕进步学生。后经张德馨多方设法,据理力争,才放回二三十人。但惨遭杀害有十几人,反动派还给张德馨加上了“替共产党把持青年”的罪名。
1948年,国民党统治已出现严重的危机,对东北国统区的各大学作出迁校至北平、天津的决定。长春大学的广大师生提出了“长春大学不能离开长春”的口号,张德馨坚决反对迁校,被国民党特务分子投了匿名信恐吓,但张德馨并未屈服,在中共地下党员孙亚明的支持下,张德馨先后与吉林省教育厅长王焕彬和长春警备督察处进行交涉,使得被捕的人员大部分陆续被释放,减少了损失。
在长春大学,张德馨秉公从事,他重用的人大多数是正直的“没有国民党味儿”的。为了避免国民党特务贪污腐败和乱搞,他主动找孙亚明任教务长,找自己的学生陆运霖任庶务长,张理人任财务处长等。在他任用的人中,有好几位是中共地下党员,而当时张德馨并不知情。张德馨目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再也不想在国统区工作了,他决心摆脱黑暗奔向光明———到解放区去,找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
张德馨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的思想是酝酿已久的。在他刚回国在西北任教时,就已经认识到:在中国真正抗日、解放人民的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也必将是中国共产党。基于这种认识,张德馨时常向一些知底的、不会出卖他的人谈他的想法,但他们都劝他说:解放区没有正规大学,学校也没有数学系,所学的东西在解放区用不上。然而张德馨并未听从他们的劝阻,时刻向往解放区。1946年,他到了北平,因成立长春大学而到东北。张德馨认为:东北的日军是苏联帮助中国共产党打垮的,东北一定会最先解放,所以才决心到东北来任长春大学教务长。
1947年5月,长春已处于被围状态,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任命张德馨为长春大学代理校长,张德馨的心情沉重。形势的严峻使张德馨出走解放区的愿望更加强烈。1948年6月3日他跑出了长春,进入解放区。在处于公主岭公安局工作的学生的帮助下,张德馨被安排到双阳县去找解放军的前方司令部联络处。经过一路颠簸跋涉,于1948年6月17日,到吉林教育厅报到,报到时受到了省政府主席周保中、副主席袁任远的亲切接见和热烈欢迎。他在吉林停留一周,还给在吉林市的吉林大学、吉林省高中、省女子中学作了热情洋溢的报告,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6月25日,张德馨到哈尔滨,东北大区教育部长车向忱、副部长董纯才亲切接见了他。张德馨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弃暗投明,到解放区来,为人民贡献力量。8月20日,东北行政委员会特地为张德馨举行了欢迎会。张德馨在热烈的掌声中讲了话,他说:“我要把解放区如此热忱地欢迎学术人才和知识分子的事实,广泛地传播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使那里有正义感的人大批到解放区来!我要把一切才智贡献给解放区人民,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几天后,林枫主席亲自找到张德馨的住处,和他谈了东北大学的建设情况,并请他协助当时的校长张如心,把东北大学建设成正规的大学。
根据林枫主席的指示安排,张德馨于9月初到吉林市八百垅,任东北大学副校长,开始培养师资。1949年7月1日东北大学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张德馨除任副校长外,还兼任自然科学院的院长。
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张德馨作为代表参加。在1949年10月1日,张德馨随国家领导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亲耳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周恩来总理亲切地接见了部分出席政协会议的代表。当张德馨报出自己的姓名时,周总理十分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说:“噢!你就是长春起义的张德馨呀!很好,很好。”
(四)多措并举育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张德馨长期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为东北师范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东北师范大学刚刚建校时,由于人才缺乏,他不辞辛劳到上海等地招聘教师,尤其是对东北师大的理科建设出了许多力,招聘了物理专业的萧世勋教授,化学专业的吴立民教授、王立夫教授,体育专业的王益民教授和何以龙教授等,为师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他还协助校长张如心做好团结工作。不仅如此,他热心教育事业,尤其关心青年教师的培养,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尊重老教师,提拔和培育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
张德馨是吉林省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身兼要职,做了许多工作。在抗美援朝期间,他担任长春市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主席。1953年秋,全国成立了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贺龙元帅担任团长,东北大区成立了慰问团的第七分团,张德馨任副团长,前往朝鲜定州郡一带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达两个月之久。从1954年开始,张德馨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他历任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吉林省政协第一至七届副主席,1955—1966年曾担任长春市副市长。
张德馨不但是政界的著名人物,也是全国著名的学者,他是东北师范大学唯一的一级教授。他知识渊博,通晓德、英、法、俄等4种外国语言,虽然政务繁忙,但始终不忘学术研究,并专长数学。“文革”前,他在百忙之中撰写了《整数论》等学术专著,并在国内外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学术界,他也是身兼数职。1953年兼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长春分会主席。1958年,长春分会改为吉林省科学协会,他任科协副主席,并任全国数学会理事、吉林省数学会理事长、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长春分会副主席等职,培养造就了大批科学人才。
“文革”中,张德馨因莫须有的罪名而受到冲击。1970年被下放到吉林省德惠县“锻炼改造”,在狭窄的茅屋中整整住了3年。尽管条件恶劣,张德馨依然身在茅屋心向党,后来对党也无丝毫怨言,仍然在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方面勤勤恳恳地工作。
张德馨对中国共产党有浓厚的感情,他追求真理,矢志不移跟党走。他曾以迫切的心情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听从了党的安排,欣然接受了党组织的指示,以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和全国人大代表身份为党工作,坚定、殷切跟着中国共产党走,长期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德馨更是精神振奋,积极拥护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参加人大和政协的工作,为发展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和著名社会活动家。他为人刚正,作风民主,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团结了广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1992年10月25日,张德馨因病逝世,享年88岁。张德馨的一生是不断进取的一生。他坦诚刚正的性格,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和尊重,让我们永远怀念他。
(本文摘自苑宏光的《张德馨》,见《群星璀璨———我们心目中的东师名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58-69页。初稿由高源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