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球飞舞的训练馆里,一位长者伫立场边,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学生的动作,时而大声提醒着,时而与身边的学生们低声耳语。尽管已年近古稀,两鬓染霜,但依然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声如洪钟———他就是我校乒乓球教研室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苏丕仁。
1967年,从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乒乓球专项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苏丕仁已经在教学训练第一线的岗位上奋战了四十余年。他先后教授过本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等所有层次,普修、选修,专选,函授等各种类型的乒乓球课程———如此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全校范围内也屈指可数。除此之外,他还一直担负着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主持过奥运攻关课题,公开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共一百多万字,撰写了 《乒乓球教学与训练》、《乒乓球百科知识》、《现代乒乓球运动教学与训练》等专著,主编了《乒乓球运动教程》等书籍。
作为理论专家,苏丕仁与中国乒乓球队和乒羽管理中心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为中国乒乓球的发展积极工作。2002年中国乒乓球队成立50周年时,苏丕仁荣获“中国乒乓球运动贡献奖”,与中国的乒乓世界冠军和名教头们共享这一殊荣。此外,他还曾长期兼任中国乒乓球协会科研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网球协会科研委员会副主任和全国体育院校乒乓球教材编写组组长。
在承担的诸多工作中,苏丕仁始终将教学放在第一位。在他看来,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要处处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作为教师,形象、教学、言行举止各个方面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多年来,他矢志不渝地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准则,潜心钻研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本领。如今已是年近古稀的苏丕仁说他习惯每天晚睡,除了上课和指导学生论文,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琢磨”,琢磨自己钟爱的乒乓球运动,琢磨如何将教书和育人更好、更自然地结合。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研究,苏丕仁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乒乓“哲学”,并将自己对于乒乓运动的独特思考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将中国古典诗词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了颇有特色的课堂教学形式。
寓深于浅 寓教于行执教四十多年来,苏丕仁一直紧跟乒乓球改革大势,始终走在前面,坚持教授学生最新、最先进的技战术。近年来,乒乓球规则变化比较频繁,改用大球、改用无机胶水……每次变革都立刻反映在苏丕仁的教学内容中。至今,他还保持着定期到中国乒乓球队看训练的习惯,将国家队最新的训练理念传授给学生。
但这些在苏丕仁看来还远远不够,“教书是职业,育人才是根本”,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们最新的技战术和训练方法,更要致力于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苏丕仁始终秉承这一原则———“寓深于浅,寓教于行”,通过教球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我、对待人生、对待社会和他人。这一思想贯穿苏丕仁教学始终,体现在诸多细节上。
乒乓球训练课上,一球结束,学生都快步捡球,回来后还未等站定,就仓促发球,“这时心态非常不冷静,貌似是珍惜时间了,其实练习效果并不好”。针对这一点,苏丕仁要求学生快速捡球,回来后,站在球台前,先静一静心,然后再发球。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逐渐培养了学生冷静成熟的心态和对自我情绪的调节能力。“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每逢大事,必有静气”———在他看来,这一次次临阵前的“静气”,不仅是优秀运动员临场必备的心理素质,将来也会广泛用在考试、择业、升迁等各种场合。
在教球的过程中,苏老师还非常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苏丕仁解释说:乒乓球运动中最基本的是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撞击球的过球心的力,一个是摩擦球的远离球心的力,这两个力貌似相反相克,但又和谐统一,打一板球时,只有把两种力完美地融合,才能使得小球按照合理的弧线飞行。“这就如同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有把两方面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苏丕仁经常跟学生分享这些独特的思考,让他们懂得凡事不能孤立来看,不能走向极端,无论何时都要有反向思维,打球如此,学习、工作、甚至谈恋爱亦如此。
研经品典 潜心教学除乒乓球之外,苏丕仁的另一个爱好是赏读诗词。闲暇时间,他最大的享受就是喝茶诵诗。长此以往,苏丕仁对许多中国古典诗词烂熟于心,经常大声咏诵。在教学过程中,苏丕仁很自然地将自己对诗词的研习心得运用到教学语言中,撷取名篇,与学生们分享、共勉,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苏丕仁看来,说话就像喝水一样,平俗的语言也能达意,但却没有韵味,对接受者缺乏感染力。而优美的语言就如同香郁味醇的茶,言语中的韵味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因此,在教学中,他时时注意语言的“雅”,对每一环节都精雕细刻,选取最好的表达方式教学,并且注意将故事、典故运用到授课中。
去年冬天下大雪,学生们都冒着雪来上课,到训练馆后还瑟瑟发抖,冻得直喊冷,苏丕仁就在课前给学生们朗诵了两句词:“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诵完之后,细细讲解,让学生们再集体背诵一遍,细细体味,朗朗的诵读声驱散了寒冷……乒乓球比赛,有输有赢,面对胜负,苏丕仁会给学生们边诵边讲:“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让他们细细体味胜败的辩证法。比赛就是人生的缩影,有顺境、逆境,成功、失败。只有在学生时代有意识地接受逆境的锻炼,在今后的人生中才能游刃有余。开学第一课,结合乒乓球训练的特点,苏丕仁会给学生们讲天堂、地狱与长柄勺子的故事,告诉他们:只有相互帮助才能成功,凡事只顾自己,只能走向失败。教育学生树立双赢的思想,彼此相顾,团结协作。
遇到挫折时,苏丕仁会给学生们讲国球长盛的缘由,讲邓亚萍的成功之路;遇到不刻苦的学生,苏丕仁会给他讲“纪昌学射”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立大志,要时时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在苏老师的讲述下,训练场一次次变成了大课堂,一点一滴的灌输,将“开蒙启智,授业传道”的使命落到了实处。在苏丕仁的课上,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下课后,学生还都不愿离去,饶有兴致地听苏老师讲诗、讲球、讲人生,连场馆的工作人员也经常被苏老师的讲说吸引过来。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苏丕仁的课堂教学形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从1996年到2003年,七年间的学生评教中,苏丕仁均当选“学生最满意的老师”,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苏丕仁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多年,可谓桃李满天下。有国家体育总局司局级领导、国际乒联的官员、国家队教练和高校的院长、教授。
学生们的成功令苏老师颇感欣慰,如今,走在校园里,学生们真诚的问候和微笑总让苏丕仁如沐春风。每逢节日,家里的问候电话总是响个不停,苏老师笑称,以至于有时都有点儿“怕”过节、过年了。苏丕仁曾收到一封信,是毕业多年的一个弟子寄来的,信上,学生把他平时经常讲的词句整齐地列了一页半纸,看着一行行熟悉的词句,苏丕仁的泪水顿时打湿了眼眶。苏老师说,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本报记者 陈园园)